由王海平编剧、俞钟执导,方中信、秦岚、汪裴主演的都市情感片、“深圳制造”电影《母语》上映。影片因触及“代孕”这一敏感题材而备受关注。故事围绕两个女人展开,一个是遗传学上的母亲,一个是怀胎十月的妈妈,两人的命运因为一个孩子的诞生就此改变。该片由深圳美迅嘉润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深圳特区报》为该片的支持媒体。
墙内开花墙外香,电影《母语》未映先热。尚未公映,就在去年就获第三届MTM澳门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摄影奖;第三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原创编剧、最佳摄影、最具潜力演员奖。今年,《母语》又入围德国曼德姆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入选英国东方国际电影节并将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在英国巡映。
“电影探讨了人性和当代伦理价值观,诠释了中国文化”,本片的编剧王海平表示,《母语》之所以能够得到国内外电影人的高度关注,是因为该片故事本身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并探讨了当代中国人性和当代伦理价值观、人生观。
“代孕”冲击社会价值观
电影《母语》透过“代孕”讲述了一段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及血缘至亲的聚散之痛。对“代孕”这样一个违反法律的现象和转型时期的敏感词,编剧的王海平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本报记者在连线王海平时,他表示,代孕是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人类感情、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深层的冲击,而受冲击最大的是社会的价值观。
但“代孕”是社会的局部现象,不是未来社会的模式。 “现在社会正在转型,转型过程中出现直接触及到人的情感的现象,我就是想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形式看清这些问题的本质,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中国人最深层的情感不会因为这些变化发生改变,这正是《母语》所要探讨的。”
该片编剧王海平被誉为“诗人编剧”,曾出版过多部诗集以及散文选,文风浪漫细腻,以善于体察人性细微之处著称。《母语》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据悉, 小说《母语》完成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当时王海平在怀柔区工作。为了完成这个作品,王海平根据身边人的经历,做了大约半年的采访。由于影片的情节和细节都能找到原型,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海平能把“代孕”写得真实生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