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父亲林杉诞辰一百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其创作的《党的女儿》《上甘岭》等影片每年还不时在电视台播放,但他的名字已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他的女儿,却是经常地追索着他的身影、他的信念、他的思想、他的艺术……似乎,天人相隔的两代人之间,相联系的不再是生物密码,而是历史密码。
手不释卷,是父亲树在我们心头永远的雕塑。他出生于上海小职员家庭,家徒四壁,但一生酷爱读书。这个习惯是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养成的。父亲原名李文德。大革命失败后的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在浙南被捕,被关押在杭州陆军监狱。这所监狱是南宋大理寺的旧址,岳飞就屈死在大理寺的风波亭。
在狱中,中共特别支部提出,“把国民党的监狱变成共产主义大学”,初中肄业的父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及英语等课程。幸运的是,他碰到了熟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著名演员刘保罗。几年前,他还在读中学时,曾经组织了青虹剧社,排演进步戏剧,给他们辅导的便是刘保罗。刘保罗为他一人开设了戏剧课,讲莎士比亚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难友们大多成为了国家经济领域的学者与骨干,而他从事了文艺工作。父亲生前曾经多次深情地怀念刘保罗——这位引导他走上文艺之路的前辈。
抗战爆发后,父亲在山西革命根据地先后创建并领导了吕梁剧社、大众剧社等抗日文化团体,编导了二十余部戏剧作品。除了排演从延安学来的《白毛女》等话剧、歌剧外,他还借用晋中秧歌剧、山西梆子、眉户剧等地方戏曲,反映抗战或根据地的新生活。他尝试着将传统戏曲与外来戏剧形式“嫁接”,希望能生长出新的艺术形式——民族新歌剧。不断学习,不走老路,使他在创作上不断有所收获。
1949年,父亲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一进京,他就被中央电影局“盯上”了。作为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父亲切身体会到“缺剧本”,于是,他边学边干,进入电影王国。1950年,他的电影“处女作”《吕梁英雄》问世了。剧本改编自老战友马烽、西戎的小说《吕梁英雄传》。
他跟刘保罗学了两年导演理论,在山西当了近十年舞台导演,所以,他想圆自己的导演梦。1954年,父亲从北京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不过,除了随沙蒙一起导演了《上甘岭》外,他主要从事电影编剧,因为全国“剧本荒”。父亲一生共完成了十二部电影文学剧本,十一部被搬上银幕,其中十部完成于1950 年至1960 年间。一年一部的速度,可见他当时的创作力是相当旺盛的。与此同时,曾经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部主任、艺术副厂长的他,还参与修改了不少电影剧本,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父亲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且关注时尚,但自我要求高,敢于推翻自己,所以,他写东西很苦。那些年,每有一个构思,他便深入相关地区,搜集素材,阅读资料,甚至一个人住到军营里,不分昼夜地写着;拿出初稿后,普遍征求意见,然后再离开家,再次不分昼夜地写着。因此,父亲的电影是心血熬成的,是苦胆泡成的。电影史家充分肯定了他在电影与中国戏曲结合方面、电影结构方面的探索与成就。父亲的电影作品完成于“文革”前十七年,带有当时的印迹,不过,其中所饱含的革命激情是纯真的,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是纯粹的,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态度是纯净的,经得起时间的推移与检验。当年,他主笔创作电影《上甘岭》时,觉得写的歌词不理想,便请来当时风头正劲的青年词作家乔羽,创作了数十年唱彻大江南北的《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