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2014年中短篇小说:土地·反腐·青年

2015-01-14 10:00: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干

  邵丽的《第四十圈》确切地说是一篇深刻的“世情小说”,作品没有描摹公务员的腐败,而是写人民的疾苦、社会的病象,传达的是另一种“反腐”—— 反对社会腐败。良善弱小得不到保护,公平正义便无法张扬,作品直指公权力得不到约束和社会风气恶化。小说中的事件关乎四条人命,诚如作家在小说中所言“事 情的麻烦之处就在于,看起来谁都有责任,但是论到法律上,又都没有责任”。邵丽作品中的“反腐”,意味着全面净化社会风气。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公 权力家族化后,仿佛权力是可以流通的家族财产,作品中派出所所长的妻舅便依靠裙带关系横行。这些官场生态的不健康、不正常,更说明反腐廉政任重而道远。

  青年:“80后”的分化与不足

  “80后”作家在2014年重新引起关注,于一爽、甫跃辉、文珍、周李立、朱个、蔡东、宋小词、王威廉、陈崇正、孙频、马小淘、张怡微、七色 堇、郑小驴、陈幻、小昌等作家陆陆续续出现在一些刊物的头条或重要版面,一些以他们的身份设立的专辑也由刊物陆续推出。和十几年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 “80后”新的写作群体悄然形成,且风格各异,格调不俗,新的“80后”在悄悄改变着中国文学的格局。

  “80后”在文坛最初亮相,是以韩寒、郭敬明等为代表的一群“青春文学”作家,“反叛”、“都市”、“时尚”等曾是他们的标签。时至今日,韩 寒、郭敬明显然不能再代表“80后”作家的整体面貌,“80后”作家的数量从当初的十来人发展到数十人,同时这个群体的构成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写城市的 “80后”,还有乡村写作的“80后”;除了“青春文学”的“80后”,还有“纯文学”的“80后”;除了反叛的“80后”,还有回归传统的“80后”; 除了国际化写作的“80后”,还有中国化写作的“80后”;除了用纯粹现代汉语写作的“80后”,还有用方言写作的“80后”……总之,“80后”作家的 写作出现了可喜的分化,原先比较单调的格局被打破了。

  “80后”作家曾经的一个特征是带着强烈的校园背景,如今终于慢慢摆脱校园的气息。2014年,“80后”作家小昌的《我梦见了古小童》带有强 烈的后校园文学色彩。周李立的《如何通过四元桥》《八道门》体现出从纯粹的个人情怀向社会更大层面的转化。起步于校园的“80后”,终于告别了校园的青涩 和清新,在更丰富、更多样的社会生活中展现自己。

  最初出现的“80后”作家基本上都是城市里出生的,近些年来“80后”作家中出现了另一支队伍,就是以马金莲为代表的另一种“80后”,如甫跃 辉、郑小驴、孙频、宋小词等。他们来自乡村,来自生活的底层,他们不是城市的宠儿,而是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进城”人。他们一旦开始正视生活,小说就有了苦 难叙事和生活沧桑感。他们为读者呈现了“80后”写作的另一种面貌:清贫、沉静、洁净、淡定,也标志着“80后”乡土写作的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