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生命的印记——张天翼创作历程漫谈

生命的印记——张天翼创作历程漫谈

2015-01-14 09:59: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挺玺

  我们都只能生活在所生存的年代里,不能超越时空而存在,在生命的长河里荡漾着时代的波澜而踽踽独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 印记。走进张天翼,也只有回到历史,回到张天翼的生命历程中,才能洞晓这位曾经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烙下深深印记的生命发展形态。从拟古的“小老头”到维新的 “文学青年”,从追崇“象征主义”到回归“现实主义”,从讽刺幽默的戏谑美学追求到童话世真性情的真切向往,从治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到扶植奖掖后人,他展翼 翱翔近80个春秋的生命长宇,留下一道恢弘的生命印记。

  蜕变:从“小老头”到文学新人

  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形态。虽出生于破落望族,但父母都开明通达、注重新知,这对张天翼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 默化作用。但这并没有使他较早地走向文学的峰巅,反而因为周遭旧文化的熏陶致使他在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扮演了保守的“小老头”角色。

  人是在相互模仿中长大的,张天翼也不列外。他模仿林琴南、反对新小说、不肯使用标点符号、讽刺自由恋爱。他自己也坦言是在林琴南和《礼拜六》等 “鸳鸯蝴蝶派”影响下开始创作道路的。在《礼拜六》《星期》《晶报》等杂志徜徉文坛时,张天翼无疑以自己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先知”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他浸淫在鸳鸯蝴蝶的通俗之中,推崇滑稽和侦探小说,虽酷爱《福尔摩斯》但逃不出《礼拜六》的窠臼,追求消闲、趣味和感官刺激,致使在五四新旧两 大阵营激烈的对垒中,他不是站在新青年的一面擂鼓呐喊,而是委身旧垒,成为捍卫传统思想的“小老头”。1922年7月8日《礼拜六》周刊发表张天翼小说 《流星》,在小说中他比较集中地歪曲和抨击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鼓吹孝道、讽刺妇女解放,表现了守旧立场。

  一滴墨水可以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真正唤醒并改变张天翼的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让幼小的他窥见了自己灵魂 深处的“小”。他开始意识到阿Q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集体的想象共同体,是其生存外部现象背后隐含的灵魂之殇。他在《论〈阿Q正传〉》中强调“多 看一遍就可以多领会到一些东西”,他相信“要是一位艺术家不怀着这样的大热情,要是他对人生冷淡,无所善恶,无所爱憎,并不想来洗涤我们的灵魂的话,那他 一定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生命自我更新的蜕变。张天翼开始意识到,要成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就应该像鲁迅一样爱憎分明,在新 旧阵营中厘定自己鲜明的界线。

  从专注绘画到转道北大,从学的路无不是一个生命自我求索的内在律动。中西绘画的美学追求和五四后各种新潮思想的碰撞都深深影响了他的生命走向。 他的政治倾向和文学诉求都开始了一个新变,1926年12月,张天翼发表散文《黑的颤动》,描绘了在黑暗恐惧的夜里“我死了,我完全死了!——死得连灵魂 都死去”。明显带有鲁迅《野草》的风格。象征主义的运用不可否认地表明张天翼从鲁迅已经发表的散文诗中得到很大的艺术启迪。在《黑的颤动》中,我们可以窥 见鲁迅所抨击的“黑暗现实”。这是一个脆弱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苦闷和彷徨中无力的呐喊和呼叫,把一个思想和生命都处于蜕变状态的艰苦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2014年中短篇小说:土地·反腐·青年

     新观察·年度综述  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情感是一方土地对作家的神奇赐予,而这样的小说也具有保土护壤的功能。  2014年反腐小说比之以往更值得关注和研讨。反腐小说一贯以现实主义传统、人道胸怀和批判...

    时间:01-14
  • 电视剧《团圆饭》:对家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由新丽传媒出品,徐纪周导演、王力扶编剧的电视剧《团圆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大哥宋一达和大嫂白丽娟为了聚齐5个弟妹而发生的励志故事。该剧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日前, 由中国电视艺委会和新...

    时间:01-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