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生命的印记——张天翼创作历程漫谈

2015-01-14 09:59: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挺玺

  1927年9月,他的短篇小说《走向新的路》标志着一个旧的生命的远去和一个新的生命大门的开启。小说也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注重主人公内心情感 的描写。结尾虽然也有“娜拉出走之后”的忧虑,但女主人公究竟走向何方,想必张天翼当时也看不清方向。但这至少说明在经历苦闷的象征之后,他开始追寻现实 主义的新文艺方向。

  就像蝉要在黑暗的大地孕育4年才能金蝉脱壳振翅高飞一样,一个生命的蜕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928年张天翼发表小说《黑的微笑》,运用了较多 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但仍有一些象征主义的影子,仍然是一篇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作品,表达了一个73岁的老头强烈的求生欲望。小说采用日记体形式,明显有 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子,但相比鲁迅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10年之后的张天翼的模仿并没有超越他,张天翼远远没有看到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找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看见了 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尼采,波德莱尔,安特莱夫们安排的,‘沉自己的船’还要在绝处求生,此外的许多作 品,就往往‘春非我春,秋非我秋’,玄发朱颜,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肠断之去”。鲁迅此语一言中的,说明张天翼在创作中并没有真正揭示人类灵魂的 “痛与哀”,也说明学习与模仿别人究竟都不是自己的风格,一个作家只有真正拥有切合自己性格气质的风格时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

  1929年4月《奔流》第1卷第10号发表了张天翼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此篇小说可以说是张天翼创作思想的转折点。在鲁迅的热情支 持与扶植下,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旺盛期,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多产作家之一。从发表《三天半的梦》到1931年《二十一个》,他以自己有别于时 代其他作家的艺术个性,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被誉为“文坛新人”。

  拓展:从讽刺幽默到童真性情

  具体的生命体验是一个作家创作的基本源泉,每个生命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和创作境界。许多文学批评家从作 家的“生命现场”做“原型批评”的研究视角也告诉我们,文学“具体感”的切实性和重要性。张天翼带着自己生命的胎记,以自己活泼明快的形式和讽刺幽默的才 能给感伤颓废和革命恋爱的20世纪30年代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爱讽刺、幽默诙谐的父亲对张天翼的影响是童年厚重的生命馈赠,在生命之初这种潜移默化深深地烙印在他后天的生活和创作中。在发表了短篇小说《三 天半的梦》后,1931年上海联合书店出版了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包括《三天半的梦》《报复》《荆野先生》等6篇作品,其中后两篇作品 中,他的讽刺幽默为特色的美学风格渐成气候,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新人开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