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我们比“群鸡”强出多少?

我们比“群鸡”强出多少?

2015-01-16 16:57:43

来源:吕梁 刘维颖(一级作家)

一向不多读《文艺报》副刊之小说,下午读了俞胜《群鸡》。颇多感触。此作似应划入儿童文学范畴,但深层内涵恐怕只有成人才能读得懂。若以儿童文学读,我们看到的是励志,是改变生存境遇的艰难。若以成人角度看,这小说实为国民精神批判之作。

小说以《群鸡》名之,实已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者即在于此。小说中之“国老”是典型的清谈家。他的“鸡生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他的理论时有闪光处,但所有这一切,只要遭逢主人的否决,即告破产。而以果果、花花为代表的“群鸡”们则是一些耽于眼前的安乐,而从不以族类之“终极命运”为虑的平庸之辈。他们的悲剧全在一个奴性上。其次,还有韧性的缺乏,一遇挫折就低头的软骨病(皮皮也不例外),以及同类相嫉,一盘散沙等等“鸡性”缺陷。

小说故事演绎到皮皮被杀本该结束了,但作者偏偏又加写一节,把“群鸡”们面对同类遇害的悲剧,并没有悲伤和愤怒(当然更不会有思考和反抗的企图),而是挖空心思在被害者身上找毛病,从而将害人者的暴行作合情合理解释的可悲可恶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这一段读罢,尤其让人心寒。不由想:这是写的“群鸡”吗?我们,堂堂炎黄子孙,又比“群鸡”强出多少!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历来都是老少咸宜的。

 

转自一级作家吕梁刘维颖的博客,谢谢朋友告知。

  • 相关阅读
  • 长篇小说的精神结构——雪漠《野狐岭》引起的思考

      雪漠的最新长篇《野狐岭》是一本叩问死亡之书。从开篇,死亡的阴影就笼罩着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仿佛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出这个命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不知死焉知生,这也是启迪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本书,里面...

    时间:0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