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忘记,在巴金故居开放前,巴金 先生的女儿李小林老师说过的话:这里过去是巴金的家,今后也要是家的样子,有家的氛围……那么,我们是替先生打理家的人,参观者都是这个家的朋友,而我们 所做的一切也要问一问:它是否合乎巴金先生的心愿?为此,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室内的鲜花要经常换,连沙发套都分春夏和秋 冬两季,试图给人这样的感觉:在你进来之前,巴金先生刚刚离去,或许他去访友、开会,或许去淮海路的邮局寄信了……现在,院子里腊梅开得正盛,我们也提醒 大家,您闻到的清香正是巴金先生当年所闻的,你不来树下静静地站一会儿吗?
(作者为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雨果家的小油画
陈丹燕
早春时巴黎下雨,天黑得早,黄昏又冷又长。不过,这才是看博物馆的好季节,如同酷暑时分一样。到巴黎,去看大小博物馆,此时算是最适宜的,因为没有好天气的撩拨,一个旅人的心就静下来了。
那日,雨里去了雨果故居。经过一条安静的小街道,走到一个小广场里,大房子的底楼开的咖啡馆就叫雨果,说是雨果常常到那家店里写点小东西,或者会朋友。雨果家是个大宅子,雨果版税丰厚后,买下一个小酒店自住。底楼窗上还有彩色玻璃。
在雨果故居里,我站在雨果夫人等丈夫从街角的咖啡馆里写完东西回家的长窗前,看着从那家咖啡馆里,在雨中泄了一地的灯光,心里很是安定。就好像是在自己 家一样。去故居纪念馆参观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如果从前读过作家的书,看过画家的画,听过音乐家的音乐,再来到他们生活过的房间里,就有异样的亲切感,好 像很是知己。我在雨果家走来走去到处看,不光看他的书桌,看他吃饭用的长桌子,看他卧室里的镜子,也看到他的手稿,他的笔,以及他的秘密。
他家长窗旁边有一长条墙壁,那里正好挂一幅小肖像。小幅的油画里,画着一个秀丽而抑郁的老妇人,如雪的白发。她不是雨果夫人,而是雨果的情人。我背后, 雨果的书房里还挂着她年轻时的另一张肖像,那时她脸上还有青春时的红晕。从那堵墙壁到这面墙,她在雨果家里,一直是个小幅肖像画般的存在。
如今已是故居时代,反正他们全都安息了,恩怨已散,所以肖像挂到了墙上,变成了故事细节。是的,想起来读雨果传记时,字里行间的绯闻故事。这许多年后, 我在他家里得到了一份切实的证据。如此勾连起来,就连读雨果传记的年轻时代也顺带想了起来。那时,我家两窗之间的窄长墙壁上也挂了一小幅山水画,是从父母 家带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