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文学批评“标尺”如何拿捏?

文学批评“标尺”如何拿捏?

2015-02-07 09:41:44

来源:文汇报

  文学评论究竟是如何去判断一部作品的?这其中有没有可供掌控的“尺子”?余华小说《第七天》刚面世时,争议铺天盖地,被指是负面新闻大杂烩,失却了以往先锋姿态的锐利。青年评论家黄德海则认为,太多质疑声正源自人们拿审视余华作品一贯的“旧尺子”来打量他这部新作。“称职的文学批评者摘除既定成见或标准,从一个个独立文本自身逻辑出发,与作品构成良性竞争关系,脱身为另一类文学创作,令好的部分愈发明亮。”

  对于如何看待评论者的立场与自省,文学评论家程德培认为,批评家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面临生活的难题和人性的迷乱,“他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真理在握的判官,但他确确实实有责任做到对于道德生活本身危险的洞察”。他认为,文学批评须具备丰富的文学性品格和严谨文风,决不轻易对作家作品作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坚持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寻找更多可能性的文学阐释空间。

  而黄德海则对记者坦言,几年前他下笔时反对与赞同泾渭分明。“后来我在想,为何当初爱憎如此强烈?才发现自己受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现在反而越写越犹豫,主张没那么坚决了。”这份“犹豫”并非孤例,任职于上海作协的80后评论家项静坦言,每看一本书都像爬行,慢慢才梳理出线索。“我也有茫然的地方,有时吞吞吐吐。但如果文学批评总由态度异常坚定的人来写,我觉得有点可怕,不希望文学评论沦为简单的非黑即白。”

  在青年评论家木叶看来,优秀的评论捕捉到了肉眼难及的东西,“它可能是又一种谬论,但必然带有某种别出心裁之处”。以《包法利夫人》为例,眼下谈及一般赞其行文优雅、精确,但当时对福楼拜这篇小说最大的指责之一,便是文字粗糙,讲到情也显粗俗。“可见标准其实在变动,但也有极限,种种争辩与冲击扩展了大众艺术审美的疆域,促成整体文学鉴赏的提升。”

  《上海文化》主编、文学评论家吴亮认为,文学不可能被瓜分完毕,“总会有人看到别人之不可见,发现别人之不可遇,说出别人之不曾说,而每一次偶发性的批评也总是在这样无人知晓时分轻轻诞生”。文学批评,最终帮助催生了价值观与趣味的分化,更多人也渐渐品咂出文学的甘洌滋味。 (记者 许旸)

  • 相关阅读
  • 报告称中国1.3亿人通过手机进行深度阅读

      继书本、电脑后,手机逐渐成为中国阅读杂志的重要媒介。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行业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3亿中国人通过无线终端阅读数字杂志,多数人每天将花15至60分钟在手机上深度阅读。 这份由中国数字杂志平台...

    时间:02-07
  • 玄幻文学为何受欢迎?表现励志传奇 让读者愉悦

      由百度发布的首部网络文学白皮书显示,在网络文学中,玄幻类网络作品最受欢迎。无论是从电脑还是从移动端来看,都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60%。2014年年收入最高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都是玄幻小说的代表...

    时间:02-07
  •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还原小说中人物和事件

      本书在挖掘史料基础上,还原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真实面目。深入描写成吉思汗、崇祯皇帝、努尔哈赤、李自成、康熙皇帝、耶律洪基、段誉、赵敏、鸠摩智、金轮法王、耶律齐、张三丰、顺治皇帝、建宁公主...

    时间:02-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