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 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 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 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 “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 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 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 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 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因此,政府提出建设 “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 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千年以来阅读书籍的习惯正在被颠覆,文学与阅读正在出现新关系。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 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有长度、有宽度的文学阅读虽面临读图时代的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但其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 威胁。就说小说吧,如果看过《百年孤独》《古拉格群岛》《洪堡的礼物》《我的名字叫红》《信仰的国度》《铁皮鼓》《逃离》《暗店街》,看过《白鹿原》《丰 乳肥臀》《平凡的世界》《古船》《活动变人形》《活着》《废都》《长恨歌》《笨花》《一句顶一万句》《隐身衣》等作品的读者,他们仍然会相信,这个时代优 秀作品的意义远胜于浏览大量碎片化、新闻性等“E时代”话语。尽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悦读”体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绝不是消费时代 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