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卫国在书本与报纸中获取丰富信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每次在班上宣讲的时候,总能吸引到绝大多数同学的目光。那些只谈论电影的城里孩子也经常能在王卫国这里获得各种新鲜知识。同学们重视他了,王卫国夺回别人关注的目光,他自然更有信心,到后来经常是有事无事地往县文化馆与新华书店那里跑。起初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最后成为一种自觉方式,他完全彻底地喜欢上阅读了。
在精神上获得充分自信的王卫国,彻底超越物质生活的贫困,完全融入城关小学那个县城干部子女占大多数的班级。白军民回忆:“(音乐课上)他不仅能和同学平起平坐还略占优势,嗓门高,胆子大,加上他的一个小发现,用吹口哨的方式学曲子,赢得老师的另眼看待,所以唱歌特别卖力气,直到把脸涨得通红。班上或者学校举办文艺晚会,也是他出头露面的机会,扮演个匪兵或狗腿子,还挺像回事,主角轮不上他。”[6]
王卫国的音乐才能,得益于生母马芝兰的开发与培养。马芝兰虽是文盲,但很有艺术天赋,她会唱几十首陕北民歌。王家堡村每年春节闹秧歌时,她可以即兴自编自唱,就连那些唱秧歌的老把式,她也没放在眼里。童年时的卫儿最爱听母亲唱那些婉转动听的民歌,他有时还跑到五叔那里听他弹三弦,说“链子嘴”。这些儿时积累的艺术素养,突然在城关小学的教室里得到展现,他怎能不高兴呢!
在城关小学上“完小”的后半程,王卫国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拥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已经成为全班同学的核心,担任起一班之长,每节课上课前的起立都由他喊。城关小学同学冯延平回忆起路遥,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小路遥是班长,喊起立的班干部,给班里的同学起绰号,起的有‘日本花、美国花、兰花花、山丹丹、烂南瓜、流氓’等。调皮聪明的小路遥从小就擅长领导同学搞活动,玩各种花样。尤其上音乐课,路遥就高兴了,他不仅嗓门大,胆子大,别的学生还没学会,他就会唱了,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所以唱歌特别卖力气,直到把脸涨得通红,有时调皮捣乱得叫老师都很无奈。但小路遥讲的‘三国故事’令同学们折服……”[7]
王卫国的聪明之处,是在给别人起绰号之前,先给自己起了一个最不堪的绰号——“王喂狗”(王卫国的谐音)。无论谁叫,他都答应。他还喜欢编顺口溜调侃人,编出的顺口溜故事笑得人“肚子疼”。这可能是他最初的“创作”尝试了。这样,这个在饥饿中成长、在饥饿中寻找精神快乐的男生王卫国,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笑声。他是全班的快乐中心,同学们也愿意“紧密地团结”在他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