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路遥为何要去沙漠“朝拜”?

2015-12-16 16:29:02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四)路遥为何用“戴孝”斩断过去?

(五)路遥为何要去沙漠“朝拜”?

《人生》走红后,社会上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造的难以跨越的横杆。但《人生》走红时的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中享受余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路遥是位心性要强且格外理性的作家,他在无数焦虑而失眠的夜晚警告自己,必须摆脱热闹的“广场式生活”,进行新的文学创造,一定要跨越《人生》这个横杆。

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记录当时的心绪:“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我为此而痛苦不已。在一种是纯粹的渺茫之中,我倏忽间想起已被时间的尘土埋盖得很深很远的一个早些年的梦,也许是二十岁左右,记不得在什么情况下,很可能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或者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悠悠流水静思默想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1]

1991年10月26日,路遥在延川各界座谈会上的讲活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表述:“实际上,在我很小的时候,朦胧中产生过一个想法,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是四五十岁完成的,诗人更早,一般都是二三十岁就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完成。我如果要接这一行的话,我就要再提前,在四十岁以前,最少要完成我一生中最长的作品,至于说是不是最好的一部作品,那难说,最起码敢于在四十岁以前写一生中最长的作品。”[2]

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真切地描述其当时的心情:

我的心情不由为此而颤栗。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

几乎在一刹那间,我便以极其严肃的态度面对这件事了。是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散得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的复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