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然没有人再去交尾款了,很多外地商人都走了”。
信用之殇
胡家讫台村小区内一片狼藉,各种建筑材料随意散落在院落内。一栋刚刚建完地下部分的楼房上,很多钢筋因两个月前项目突然停工而没有被及时覆盖,上面已是锈迹斑斑。
寄望于政府帮扶重启项目建设的王和平之父担心误工时间越长,建筑材料损坏造成的损失越大,因而显得相当焦急。他最希望政府解决的,是项目的“身份”问题。到现在为止,胡家讫台村项目还没拿到正式的土地出让协议,只是跟村集体签署了用地合同。也就是说,项目到现在还属于“小产权房”。
然而在神木,“先上车再补票”的情况对于建房者和购房者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了。王父认为“上面的关系都已经走通了,只剩交钱(土地出让金)了”,而购房者李斌相信的是“王和平这个人人品还是很好的,应该不会有问题”。
一个“关系”,一个“人品”,就构成了神木信用体系的全部。王和平这个初中没毕业的农民子弟,能够在民间借贷中备受信赖,甚至在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有所作为,与他在当地的“好人缘”和“好口碑”密切相关。
然而,这种熟人之间、甚至亲友之间的朴素信任关系正随着民间借贷链条的断裂而遭到重创。许多神木人都深刻体会到,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钱变得尴尬而疏远。在神木,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
不仅如此,民众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常敏感。雷正西临走时遭到的“盛情挽留”,正是民众对政府信用忧心忡忡的集中体现。
在煤炭带来GDP爆发式增长之后,神木从2005年开始实施免费教育,从2009年起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一直以来,神木县政府都对此颇为骄傲,神木当地人对此也都很认可。但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之后,取消“免费”的传言就甚嚣尘上。
实际上,神木县政府某官员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神木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同比下降23.8%,仅完成全年任务60.5亿元的39.8%;而2012年,神木县民生财政直补资金达到15.72亿元,人均3742元,占地方财政收入53.6亿元的29.3%,占民生工程总投入48.16亿元的32.6%。
神木的官员都坚持认为,备受老百姓关注的免费医疗和教育制度不会取消。
从温州到鄂尔多斯,再到神木,经济危机在刺破了楼市泡沫的同时,也冲垮了当地赖以自傲的信用体系。利字当头,使得政府和民众都在逐利的游戏中难以自拔,快速上马目空一切的新城建设,失去约束肆意蔓延的民间借贷,使得原本朴素的信用体系恶性膨胀,而一旦现实骤然冷却下来,就只剩下崩塌后萎缩变形的信用。
尤其是政府官员、公务员这些一定程度上代言政府信用的公职人员,在民间借贷火爆时对暴利上下其手,却在危机到来时“先知先觉”,利用公权力率先下船弃信用和民众于不顾,更加助长了肆意破坏金融信用的行为和风气,成为神木等城市信用之殇的重要推手。
毫无疑问,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民间借贷,都应该在合法化、规范化的框架体系下运行,依靠道德、自觉和习惯是无法保障利益的,神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只有加强法制、规范和监督,才能重塑和稳固社会信用体系,才能让城市建设、民间金融长治久安。(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段醒予 陈淑亚/文)
研究显示鬼城或许只是例外
尽管神木、温州和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状况令人担忧,但是渣打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鬼城”或许只是例外。“四、五线城市房屋库存存在较大问题的证据有限。”研究人员称,“土地销售强劲上扬表明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温和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