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重庆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75万,将超过重庆市总人口的19%。
重庆市成功办理以房养老业务的只有30多位
重庆市一家网络媒体对“以房养老”进行调查统计,约90%的受调查对象选择了“NO”
核心提示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消息甫一公开,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大讨论。在我市,甚至有九成网友明确予以反对“以房养老”,目前试水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唯一的一家,且成功办理以房养老业务的,仅仅30多位。
作为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的一种养老模式,这一“新鲜事物”缘何在国内不受待见——
名词解释
“以房养老”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所谓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是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每月或每年从金融机构领取养老金,同时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直到去世。在国外也叫“倒按揭”。
10月13日,重阳节。
重庆歌乐山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影剧院,80岁的陈婆婆和82岁的老伴郭大爷正手牵手对唱歌曲《九九艳阳天》,每当吴婆婆唱完女声部分,郭大爷总是带着俏皮的腔调对台下说:“掌声在哪里?”
顿时,台下的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
“别看他俩年纪大,在这里算时髦的人。”72岁的王大爷说,吴婆婆老两口的养老方式,或许连很多年轻人都不能接受。
“以房养老”试水重庆
王大爷说的“时髦”,就是郭大爷卖房子养老的事。
郭大爷原来家住江北鑫鑫花园小区,一儿一女非常孝顺。“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不想麻烦儿女。”郭大爷说,前两年,我们就计划搬到养老院住。
今年4月,他考察这家护养中心时,发现环境不错。入住条件是:先交8万元保证金,每月再交纳4290元的生活费用。”
“我俩有退休工资,可以支付每月大部分的生活费。”郭大爷说,但8万元保证金和多出的生活费得另想办法。
为了不向儿女伸手,今年9月,郭大爷以52万元的价格卖掉了鑫鑫花园的房子,搬进了老年护养中心。“余下的钱存起来,用于交生活费和治病。”
郭大爷并不知道,自己“卖房养老”,一不小心“踩”中了当下的“新闻热点”。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所谓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是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每月或每年从金融机构领取养老金,同时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直到去世。在国外也叫“倒按揭”。
郭大爷卖房子,虽不是为了从金融机构领取养老金,但通过房屋变现,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初衷却是一致的。
家住渝中区的吴秀莲,今年70岁。
“年纪越大,就想找个清静点的地方养老。”去年,她到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将房子办理了总额56万元、年限为15年的“倒按揭”。
现在,中信银行每月按时向她借记卡上打3000多元“养老金”。
2011年3月,中信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名为“中信银行养老按揭贷款”的以房养老业务—信福年华借记卡,与市民手头的传统借记卡不同,这张借记卡具有倒按揭功能,成功办理“以房养老”业务后,卡上每个月都会收到该行发放的以房养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