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超过100名市民向该行咨询“以房养老”业务,“最后全市成功办理以房养老业务的只有30多位。
据记者了解,中信银行重庆分行是目前重庆唯一一家开展“倒按揭”业务的银行。
“国外‘以房养老’模式是,借款人去世后,金融机构获得房屋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相关人士说,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的操作模式是,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也可用现金赎回房产,如果丧失还款能力,银行才将房产拍卖变现。
九成网民反对“以房养老”
虽然中信银行在“以房养老”业务上第一个“吃螃蟹”,但并没有尝到甜头。
“30多位客户与全市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相关人士坦言,这门生意并不好做,银行对此也很纳闷。
据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53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44%。
另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到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8万。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75万,占比将超过19%。
不难看出,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大家似乎又不太认可这种养老方式。
9月23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本市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有26.9%表示“不赞同”。原因是:“以房养老易激发家庭矛盾”、“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不需要以房养老”。“养儿防老”依然是最为认同的养老模式。
随后,我市一家网络媒体对“以房养老”进行调查统计,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约90%的受调查对象选择了“NO”。
事实上,“以房养老”在我国并非新鲜话题,自2005年起,多个城市推出了相关试点。
南京市率先提出的“给我房子,替你养老”,探索路径为“以租换养”模式,其实质是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然而由于限制条件过于苛刻,推行遇冷,按照试点规定,必须是“无儿无女无亲戚的孤寡老人”。
上海市试点的“住房自助养老”模式于2007年由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推出,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将产权房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房屋买卖交易,老人一次性收取房款,同时公积金管理中心再将房屋返租给老人,双方约定租期,租金与市场价等同。
2007年,北京推出“养老房屋银行”,60岁以上老人可以向养老机构申请,将原住房出租,老人入住养老服务中心,所有租金用于抵扣老人在养老中心产生的相关费用,而房屋产权不变更。
“这些模式最后都无疾而终。”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飞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房养老”在我国一直步履蹒跚。
观念和制度成最大阻力
“以房养老”阻力在哪里?
“从我们接触重庆本地的案例来看,观念是最大的阻力。”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相关人士说,很多子女不愿意放弃父母的房产,希望父母过世后能自然继承。
同时,中国大多数老年人自身也有强烈的馈赠动机,希望给子女尽可能多的支持,同时大多数认为应该靠子女来养老。“这些因素导致对反向按揭的需求几乎没有。”
“‘以房养老’推行难主要来源于老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共担、国内房地产价格走势、中国传统养老理念、人均预期寿命等因素。”黄飞勇说,在相关配套政策还未出台前,不仅老人心里没底儿,金融机构也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