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本科生何以发现4.1亿年前“鸭吻鱼”?

2021-04-08 08:13: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本科生何以发现4.1亿年前“鸭吻鱼”?

“文瑜,我有个好奇的问题,能问下你吗?”近期,在山东科技大学女生宿舍,本科生姜文瑜就被舍友反复“盘问”——“你真的发现了4.1亿年前鸭子吻鱼了?”这是姜文瑜上了微博热搜之后被经常问到的令她啼笑皆非的问题。

不久前,姜文瑜上了微博热搜,原因是她刚刚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成果: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为古生物学界相关研究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一切,要从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的创新实验班说起。

发现最原始的鸭吻鱼类

2015年,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创办了本科创新实验班,如今现名为“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科学素养、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地学人才。通过在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拔有良好学术素养的学生,实行导师“一对一”指导,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姜文瑜来说,她对古生物学感兴趣,但天性安静腼腆的她并不习惯主动和老师交流。正好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每一个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公开报名,通过选拔进入创新实验班。就这样,姜文瑜跟着地科学院王平丽老师学起来,后来王老师把她推荐给中国科学院盖志琨副研究员,在两位老师联合指导下,她开展了自己的创新实践活动。

发现4.1亿年前古鱼王国的奥秘,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姜文瑜并不是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学的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一个“外行”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要得益于创新实验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研究本专业的内容,重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项目,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019年,成为创新实验班成员的姜文瑜在盖志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古生物学的学术研讨会。在寒假里,她跟着老师去野外“挖宝”——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寻找各种化石。2020年10月,她接到了盖老师安排的一个新任务,对一张化石照片进行研究。

一张普通的化石照片,要看准这是什么生物?需要在几十亿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长河里,准确给它找到家,要找到它的“大家族”——找到它的爸妈和兄弟姐妹是谁。用专业的术语讲,就是描绘一张某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系统分类”图。对姜文瑜来说,慢慢找到化石照片上这个生物的眼睛、尾巴、骨头,是一个“寻宝”的过程。但是要根据严密的科学分类,根据相关体系指标对其进行“家族定位”,则是一个繁琐的工作。

参考文献,都是英文;英文文献,又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姜文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兴趣的推动下,一篇篇英文文献慢慢“啃”,一遍遍查找与这个鱼化石有关的材料,研究终于有了结果。

2021年2月19日,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姜文瑜发现了古鱼王国的一个新属种。这一新属种,成为目前所知鸭吻鱼科最原始的成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还共同给这个鱼起了个名字——“橄榄纹曲师鱼”,橄榄纹曲师鱼的发现丰富了盔甲鱼类的形态特征,为探讨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适应辐射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同时对于研究鸭吻鱼科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姜文瑜不是第一个取得如此成绩的学生。在地科学院的创新实验班里,还有很多大学生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2016级本科生山显任对古鱼类领域进行研究,发表的论文厘清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真盔甲鱼目系统分类问题;赵向东、赵显烨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每届全国仅有5名本科生获奖);创新实验班学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比赛特等奖23项、一等奖13项……

创新实验班的导师陈雷教授认为,本科生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兴趣,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的潜力就是无穷的,而这正是创新实验班对学生的期望。

据介绍,创新实验班对导师的遴选也有一定的标准,如能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辅助及科学研究经费等。学院同时制定了创新实验班管理条例,并补贴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教育。这样,创新实验班把有兴趣的同学“扶上马”再“送一程”,主动为学生“护航”,通过制度要求导师“一对一”联系学生,建立学生与教师交流制度、听报告制度等,创新实验班成为本科生迈向科研创新的一个广阔平台。

地科学院副院长尹会永介绍说,学院创立的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模式,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灵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一对一”导师制,全程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实现教—研—学互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尹会永表示,创新实验班将继续实施“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提升举措,实现地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继续挖掘育人的“金钥匙”。(通讯员 任 波 本报记者 王健高)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在厦门大学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 (孙竞、郝孟佳、李依环、熊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

    时间:04-13
  • 全国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方案出炉

    原标题:全国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方案出炉  如今,“强基计划”已走入了第二年。2021年强基计划已于4月8日陆续启动报名,多所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也在陆续公布中。今年,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上又有哪些新变化,...

    时间:04-12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缺口如何弥补

    原标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缺口如何弥补不论是今年全国两会,还是前不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热议的问题。进入高...

    时间:04-12
  • 甘肃定西:大学生农民闯出新天地

    原标题:甘肃定西:大学生农民闯出新天地自从6年前选择返乡创业,32岁的定西青年张晋的干劲越来越足。这些年,他扎根家乡的黄土地,养羊、种地、搞蔬菜营销,事业越做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农民”。张晋出生在...

    时间:04-12
  • 安徽师大:四百多名男生自发欢送“万能阿姨”

    原标题:安徽师大:四百多名男生自发欢送“万能阿姨”宿管阿姨谢东红对858名学生的关爱,分散在365天的每一件不起眼小事里。她为同学们收被子、缝衣服、热饭菜,学生晒床单时,她会走过去,帮忙拧水。她从家里带来一...

    时间:04-09
  • 大学生创业实验室的12年助农探索

    原标题:大学生创业实验室的12年助农探索不久前,扶贫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热播,剧中“扶贫二代”濮泉生与都市女记者沙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让毛志斌感慨万千,“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我们团队的影子”。...

    时间:04-09
  • 让青年学生尝到“真理的味道”

    原标题:让青年学生尝到“真理的味道”“广饶版《共产党宣言》在战火中一代代传承,它的保存和传播就是一曲传承信仰的颂歌。”近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室里,青年学生与远在北京的该校文...

    时间:04-09
  • 教育部:高校需配备一名就业信息员

    原标题:教育部:高校需配备一名就业信息员4月7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报送工作,对于及时研判就业形势、掌握...

    时间:04-08
  • 00后学生用脚步走出了一堂思政课

    原标题:00后学生用脚步走出了一堂思政课第一次站到泸定桥桥头时,刘伟杰没敢走过去。这个来自攀枝花学院材料成型专业的大二学生回忆,摇摇晃晃的泸定桥让他一下子对“大渡桥横铁索寒”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当年红军...

    时间:04-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