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用数字技术带海外文物“回家”

2024-02-21 08:44:00

来源:科技日报

头戴VR眼镜设备,手持遥控手柄,便能顷刻间置身于响堂山石窟,眼前慢慢浮现造型生动、神态安详的佛像和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壁画……这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对响堂山石窟文物数字化采集的工作成果。

春节假期,位于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欣赏天龙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同时,也赞叹数字化技术再现了散落在多个国家的文物造像。不久前,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因文物数字化复原实现造像“重聚”,一度引发热议。而这都与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密不可分。

科技手段助力文物重现风采

位于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时代,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响堂山部分石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为了还原响堂山石窟往日的风采,2017年至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启动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工作,对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

然而,文物“回家”的路并不顺畅。因其规模庞大,团队需要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点云处理,通过多个站点的扫描,获取石窟表面的完整点云、三角网面,再加上复杂的后期处理,才能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

“数据采集费力,数字复原费心,缺位的造像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什么位置,都需要确切的依据。”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赵慧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响堂山石窟的数字采集工作,团队不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还曾先后4次实地采集数据,建立了上百个站点扫描。从前期的数据采集,到后期三维模型的映射,团队经过6年的努力才完成北响堂第3窟(刻经洞)数字化复原,为《响堂山石窟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线索,也为那些流落异乡的文物回归故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师生接力做好文物数字复原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展厅里,笑意盈盈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放置于3D打印的洞窟里,后面就是它的佛身。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烽介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于2012年成立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数字化修复文化遗产的方式。2015年该校开展天龙山石窟本体的三维扫描数字化工作,重建石窟本体三维数字模型,并结合海外造像数字模型,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

“尽管前期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当时天龙山石窟的数字复原对团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李烽介绍,该项目是国内外首例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文物以“数字”形式回归,并与遗址本体数字合体复原石窟原貌的案例。团队共有20余人,除了六七名教师外,其余均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

资料不够,团队成员就想方设法联系相关机构获取信息;设备技术不够先进,团队成员多下苦功,一遍又一遍地跑现场做实证。从数据采集、点云处理到模型构建、纹理映射,团队最终实现了11个石窟100余件文物数字复原。

“不论是天龙山石窟还是响堂山石窟的数字复原都经历了数年时间,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接力才有了如今的成果。”赵慧介绍,多年来该团队致力于山西省内外重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目前已完成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复原项目10余个,采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40余项,培养学生100余人。

赵慧认为,文物数字复原其实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化回归的一个有效路径。此外,通过造像和石窟的数字复原模型,拉近人们与文物的距离,让更多人能够重访历史,重新了解文物的原始面貌,这也是文物数字复原的意义所在。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参与到了文物保护项目中,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未来的希望。”赵慧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此领域,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文化记录,让更多濒危的古迹重新“活”起来“走”出去。(记者 韩荣)

  • 相关阅读
  • 依托高校创新资源 建设科普传播高地

    图为小学生到中南大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参加科普活动。 中南大学供图日前,自然资源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南大学地球科学创新中...

    时间:02-21
  • 志愿者助力旅客返程

    原标题:志愿者助力旅客返程“阿姨,您坐哪趟车?您带好孩子,箱子和包我来拎。”近日,身着蓝马甲的兰州铁路局迎水桥车站中卫站青年志愿者祁源一手推着行李箱、一手拎包,帮忙把带小孩的旅客送进候车室...

    时间:02-21
  • 柑橘油胞发育之谜被破解

    原标题:柑橘油胞发育之谜被破解日前,《科学》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柑橘团队邓秀新院士、张飞教授课题组题为《柑橘油胞发育与精油合成的分子调控》的研究成果。研究以柑橘油胞为新模式...

    时间:02-21
  • 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启动建设

    日前,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该项目将实现全生物体尺度成像模态融合,补齐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大科学装置的功能短板和最后一块“拼图”,计划2026年验收...

    时间:02-21
  • 陕西师范大学助力边疆教育质量提高

    原标题:“红烛苗圃”的故事“这里的小学生从小就明白他们是守边人的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能够深刻体会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什么是和平。”在距离国境线仅有400米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边境完...

    时间:02-21
  • 高校辅导员评职称,更重育人实效

    近期,山东大学深化辅导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求,在思政系列职称评审中,取消科研论文、项目等‘必选’前置要求,推行体现立德树人贡献的代表...

    时间:02-20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坚守三尺讲台三十九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在为学生授课。新华社发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

    时间:02-20
  •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

    原标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了路线图。乡...

    时间:02-20
  • 香港科研人员研发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新技术

    本报香港2月19日电(记者冯学知、陈然)香港科技大学19日在香港科学园举行记者会,介绍由该校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该团队成功开发了一项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

    时间:02-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