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上的朝鲜士兵携带疑似“核包囊”
朝鲜“核包囊”亮相,引出了有关便携式核武器的技术可行性与使用方式的话题。
任何涉及“核武器”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国际上引发大量话题。今年7月末于平壤举行的、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阅兵式上,携带印有放射性物质标识的背囊的一队朝鲜士兵,受到外界关注。事后,来自韩国国家情报院的消息称,这支神秘部队疑似配备了“便携式核武器”,又称“核包囊”。虽然不少人对朝鲜研发类似武器的能力深表怀疑,公众仍不免疑窦丛生:“核包囊”里到底有什么名堂?这种“非对称武器”果真是小国的撒手锏吗?
便携式核武器早已存在
一般而言,“核包囊”是便携式核武器的非正式称谓,与其近似的有“手提箱核弹”等不同说法。早在40多年前,美国就开发出了一种很轻的原子弹,在演习中通过伞兵将其投掷在敌港口。这种核弹被称为“特殊核破坏性弹药”,长58厘米,厚20厘米,重不到32公斤,爆炸当量约1000吨TNT,可在半径0.8公里的区域内形成极强的冲击波,足以夷平一个街区内的大部分建筑,如在港口爆炸,会使大片水域遭到放射性污染。
美国军方认为,有了自身的榜样,苏联也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不少美国人对便携式核武器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实际上,确实有证据暗示苏联发展了同类武器。1999年,叛逃到西方的原苏联克格勃档案馆馆长米特罗欣宣称,苏联特工曾在六七十年代秘密勘察了美国和西欧的数千处潜在战略目标,在重要场所埋设炸弹甚至手提箱核弹。被列为头号目标的是从得克萨斯州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输油管道,第二大目标是蒙大拿州的亨里·豪斯拦河大坝,因为一旦这座大坝被摧毁,纽约州的电力供应将彻底瘫痪。美国政府闻讯,连忙对这些设施进行排查,并未发现“核包囊”的踪影。
美国学者认为,手提箱核弹要引起核爆,需要约10公斤钚或60公斤铀。对恐怖分子来说,铀更容易搞到,但这种材料制成的武器太重,很难用单兵携带。此类便携式核武器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内置电池的待机时间非常短,每半年就得充电一次。如果核武器内的电池因缺乏特殊装置而长时间无法充电,就会老化失灵,使“核包囊”哑火。
“核包囊”更像“脏弹”
如果制造正常的核爆炸有些难为“核包囊”,它还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威慑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需要它“变身”为不太光彩的核辐射弹,即“脏弹”——不像一般核武器那样靠辐射、高热、冲击波破坏目标,而是用高能炸药引爆等方式,在目标区散布大量放射性物质,其对环境的污染很大,而且难以清除。正是由于“脏弹”造成的伤害持续时间长,受伤者异常痛苦,它才被认为是“不符合规范、不人道”的武器。
“脏弹”比正常的核武器简单许多,主要用普通炸药与放射性材料(一般来自核废料)组装而成。放射性材料包括能放射γ射线的钴60、铯137和碘192,以及放射α射线的钚238和镅241等。“脏弹”起爆后,放射性物质蒸发或汽化,随风四处飘落并造成放射性污染。其中,钴60放出的γ射线,通常会对人体造成外照射伤害;钚239等进入人体后,除本身有化学剧毒外,其放出的α射线则会造成内照射伤害。放射性污染不仅会对人体造成急性损伤(如引起肺纤维变性),还可引起遗传基因突变,癌症多发等长期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