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脏弹”的原理不算复杂,制造与部署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是原料制备存在风险。例如,标准的乏燃料棒重约28公斤,在制备放射性材料时需要多重防护和遥控操作,否则,每根棒都会使暴露在附近几米内的人患放射病。其次,制成的爆炸装置在储运部署过程中需要较好的防辐射包裹保护。假设制造“脏弹”的乏燃料棒已使用两年半,那么在300米距离上,伽玛射线的辐射剂量仍足以致命。在处理“脏弹”的20至30分钟内,人体会吸收5格雷的伽玛射线剂量,距离“脏弹”越近,吸收的就越多,即使停止操作并逃离现场,在以后数周内仍可能死于放射性伤害。最后,这种放射性很强的装置在运输中容易被跟踪监视。
朝鲜真有“撒手锏”吗?
要造出“核包囊”,核武器小型化是前提条件,具体到朝鲜,它有这种水平吗?韩国国家情报院分析,朝鲜在今年初的第三次核试验中可能采用了高效弹芯技术,可确保核爆威力不变而少用25%的裂变材料,或在同等材料用量下使威力提高一倍。此次阅兵,朝鲜展示几十个“核包囊”,虽无法让人相信每个包囊中都有一枚袖珍核弹,但如果将核武器分解储存在几十个包囊中,然后通过特种兵送到战场,再重新组装测试,最终引爆也是可能的。
西方很早就认定,朝鲜核武器使用的钚来自宁边反应堆,它在1985年8月14日进入临界状态,并在次年1月开始运行。美国情报机构相信,在1989年的70天关闭期,朝鲜秘密更换了反应堆中的钚,并从燃料棒中分离出钚材料,供制造核武器用。韩国、日本和俄罗斯分析家根据朝鲜的核处理能力,计算出这些乏燃料棒可提取24公斤钚,也有评估认为可提取25至38公斤钚。除提取钚原料,剩余的乏燃料棒理论上可被用于制造“脏弹”。
“核包囊”的作战使用相对便利,无需专门的运载工具,非常适合缺乏投送工具的国家或组织。据信,苏联就曾装备过形似“核包囊”的特种装备,由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特种部队管理。与苏联类似,朝鲜的“核包囊”也应掌握在特种部队手中,后者有能力利用微型潜艇向敌境内渗透,甚至借助航班或商船隐蔽进入韩国、日本甚至美国海岸或港口,埋设或直接引爆核装置;也可能利用深入朝韩边界的隧道将核装置埋在韩方境内。
上世纪末,朝鲜曾用潜艇将10余人的特战分队投送到韩国境内。如果背负核弹部件的特种兵潜入首尔或美军乌山、群山等基地,利用桥涵或民房装配核弹,只要进行简单测试就可定时引爆。为避免边防检查,亦可通过潜艇或商船将核弹运送到港口外进行组装并引爆,破坏力同样很强。1946年,美国通过核试验证实,一颗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在浅水中爆炸,即可掀起高1800米、每秒速度达1600米的巨浪,令舰艇和港口于刹那间遭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