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日本首相虽然会因为顾忌外交关系而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思维,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高美
10月17日至20日是靖国神社秋季大祭。17日一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了名为“真榊”的祭品。
这是安倍自去年年底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第三次向靖国神社献祭。今年4月,靖国神社春季大祭时,安倍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供奉了名为“真榊”的盆栽祭品。8月15日日本战败日当天,安倍也没有亲自去参拜,但以执政党党首的身份献上了祭祀费。
种种迹象表明,战后60年来,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策略——在什么时间参拜,以什么身份参拜,借何种形式参拜——也在逐渐改变。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万变不离其宗”。
时间之变
“我担任首相后,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批判,一定要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这句话,出自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口。
自1975年8月15日日本前首相三木武夫迈入靖国神社之后,是否敢于在这一特殊的日子去参拜靖国神社,几乎成了衡量日本首相是否强硬的标准。
战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始于1951年,当时的首相是吉田茂。此后二十多年间,日本历届首相几乎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其中池田勇人参拜达11次之多。但那些参拜并未引发强烈抗议,原因之一是当时14名二战甲级战犯并未合祀其中,原因之二是他们选择参拜的时间基本都是4月份和10月份的春秋大祭。
真正如投石入水般引发强烈反响的,是1975年8月15日三木武夫的参拜。因为这在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否违宪的争议之外,又增加了日本如何评价二战的问题,从而招致了更大的争议。
后来,在8月15日进行参拜曾被少数日本首相效仿,包括福田赳夫、铃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等人。
但也有人试图避免争议。比如,1996年,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小心翼翼地避开了8月15日,而选择在7月29日自己生日那天进行参拜。尽管如此,这次参拜还是导致了中日关系紧张。此后,桥本再没有以首相的身份参拜。
当选首相前曾叫嚣要在8月15日参拜的小泉纯一郎,在当选之后虽然每年都会参拜,但迫于国内外压力,大多避开了这个备受争议的时间点。然而在任职首相的最后一年,小泉于8月15日参拜了靖国神社。在小泉任内,中日关系逐渐降到了冰点。
身份之变
在三木武夫参拜靖国神社的1975年,自民党议员藤尾正行首次提出了“正式参拜”的概念——在参拜时写明自己的政治身份,使用公费购买参拜祭祀品,携带随员乘坐公车。后来的1981年,自民党甚至成立了“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以推动实现国家公职人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
但在日本国内,以公职人员身份参拜是一个敏感问题。日本政府也曾发表过“不否认正式参拜有违反宪法嫌疑”这一见解。因此,大多数日本首相会选择以私人身份进行参拜,以避免引起更多争议。
三木武夫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他自称以“私人”而非公职身份参拜,即参拜时不用公车,不以公款支付“玉串费”(玉串是祭神用的杨桐树小枝,带叶,缠以白纸),不在签到簿上明记职位,不让公职人员随行。
此后的日本首相大多沿用了这一策略,即以“私人”身份参拜,但标准有所松动,仅仅是不以公款支付玉串费。福田赳夫在参拜时,不仅动用了公车和随从,还在签到簿上明记了首相身份。不过,在面对舆论时,他们仍然坚称是以“私人”身份参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