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份问题上率先进行“突破”的是中曾根康弘。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不仅动用公车,率领随员,还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所有支出均由国库支付。中曾根在位时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日本要进行“战后总决算”,摘掉战败国的帽子,做“政治大国”。中曾根任总裁的自民党还通过了首相等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符合宪法的决议。
然而,令中曾根没有想到的是,“正式参拜”不仅仅招致了国内的批评,也引起了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引发各国强烈批评的原因还包括,此时靖国神社内已经合祀着二战甲级战犯。
如潮的批评与抗议,迫使中曾根取消了当年秋季的靖国神社例行祭典以及次年春季的例祭。在中曾根取消了所有的参拜计划后,中日关系才暂时缓和。
这是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外交抗议第一次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产生影响。此后10年间,日本首相都没有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后来再次出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是在1996年7月,桥本龙太郎以首相身份迈入了靖国神社。虽然他签上了“内阁总理大臣”的头衔,参拜时还采取了“二拜二拍手一拜”的神道形式以示重视,但对外,他故意模糊了自己的参拜身份。
在参拜身份问题上,立场最为强硬的是小泉纯一郎。2001年8月以来,小泉接连以首相身份、以乘坐公车及率领随员的形式参拜了靖国神社。不过,小泉为减少争议也费尽了苦心——他没有采用“二拜二拍手一拜”的神道形式,而是仅仅鞠了一躬。他自掏腰包支付了“献花费”,而不是带有神道色彩的“玉串费”。
形式变,思维未变
小泉卸任之后,安倍晋三为了缓和与中韩的关系,在2006年至2007年首次出任首相期间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但2012年竞选自民党党首期间,他表示对首次执政时未参拜靖国神社感到“极为遗憾”。之后,在参加一档电视访谈节目时他又宣称,参拜靖国神社是“作为领导人理所应当的权利”,是“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表达崇敬和感谢之情”。
再次执政后,安倍虽然自己不去参拜,但表示不约束下属进行参拜,而他自己,则选择通过代理人献上祭品或祭祀费的方式进行变相的参拜。
对于此次秋季大祭中安倍的反应,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指出,安倍这次没有亲自去靖国神社参拜而只是献供品,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因为他对日本右翼集团有承诺,肯定想亲自去参拜,只是迫于中国和韩国方面的外交压力,才变为用献供品取代参拜。
可以看出,几十年来,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日本首相虽然会因为顾忌外交关系而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思维,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