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积极发展被动反导技术,重点瞄准反舰导弹。美国官方和智库普遍认为,亚太美军面临的反舰导弹威胁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积极研制电子战和干扰武器等被动反导技术。为改进舰载AN/SLQ-32电子战系统,提升反瞄准和反监视能力,美海军正力推“水面电子战改进项目”。该项目共分4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改进系统接收机和天线组,均已进入生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改进接收机和开放式作战系统接口等,已完成地面测试;第三阶段主要应对未来电子战可能遇到的威胁,正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第四阶段目标是光电和红外作战能力。2014年6月,美国在关岛试验了“碳纤维烟雾发生器”,利用舰载装置产生的碳纤维颗粒悬浮在空中形成烟雾,吸收和散射来袭导弹发射的雷达波、隐蔽己方舰船。
三是发展固体激光器,开展舰载激光武器试验。美军方认为,作为可能“改变战争规则”的重要武器之一,激光武器可与亚太现有的反导系统互补。2014年底,美海军在波斯湾的一艘两栖登陆舰上进行了30千瓦级固体激光武器系统的首次海上试验,击中一艘快艇,击落一架无人机,实现了激光武器与舰载系统的对接。按照美海军计划,2016至2017年将在驻亚太的小型舰艇上安装和测试100-150千瓦级激光器,2020年前后在导弹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上实现部署。
四是升级现役反导系统,使之能够拦截高超声速武器。美军方已开始论证用于反高超声速武器的反导方案,力求提高现有拦截弹的速度和射程,使之能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进行机动前实施高空拦截。
拉拢盟国——
搅动地区局势夹带“私货”
利用盟友实现战略目标,是美国维护战略领导地位的一个手段。随着有关国家导弹技术的发展,美国试图将本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军事和政治优势,依托反导系统建设凝聚盟国。鉴于反导系统是个庞大、投入大且技术难点多的体系,且倚重前沿部署,美国吸收盟国加入反导系统,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经费,另一方面也使盟国武器打上更多“美国印记”。依托盟国发挥反导系统的监视和先制作用,既可应对对手的军事威慑,还可“捆绑”盟国分担风险。
2012年3月,美国防部提出依托美日韩和美澳日两个“三边同盟”构建亚太反导系统。澳、日两国在反导问题上继续发挥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南北“双锚”作用。为强化对亚太的太空监测能力,美已在澳大利亚西部部署了一部C波段雷达和一架先进的光学望远镜。日本表现更加积极,2012年,日自卫队建起由海基“宙斯盾”和陆基“爱国者-3”两道防线组成的反导系统,计划到2020财年将“宙斯盾”舰数量从6艘增至8艘,并升级其搭载的拦截导弹型号。此外,日防卫省还在考虑引入美国的“萨德”系统,以构建更为完善的“三层反导体系”,以巩固日美同盟关系、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