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今后的生活,生性乐观的李小玲显得十分无奈:两个娃上学都要花钱,上次灾后修房还外欠一万多元的账。就算政府能补偿一部分,也是无力再盖房了。三年受了两次大灾,实在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过!
在中心村,像巩俊富、李小玲这样三年里遭受两次洪水重创的受灾户就有十五六户。
百年一遇变三年一遇,铁峪铺该走一条怎样的重建之路
铁峪铺镇属中度水土流失区,立地条件差,人均只有几分地。近年来,铁峪铺镇每年夏季都发洪水灾害,特别是2007年“7·28”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给该镇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7·28”过后,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的灾后重建成果,又在这次洪灾中毁于一旦。
从2007年的“7·28”到今年的“7·23”,百年一遇变三年一遇,屡遭洪魔侵袭的铁峪铺,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重建之路?
灾后重建,科学的规划是前提。铁峪铺镇三年发生两次百年不遇的水灾,县、乡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对于造成灾害的原因,抗灾避灾的措施,灾后重建应到底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制定出适应铁峪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要集中力量,把各类资金捆绑起来使用,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多途径移民搬迁,也许是铁峪铺灾后重建的最好出路。铁峪铺镇的1.57万人,主要分布在铁河两岸和北边的几条沟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没有什么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迅速膨胀的人口压力早已超过了这里的土地负载。因此,灾后重建应与恢复生态结合起来,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位置重要地点的移民工程。在尚不具备外出移民条件的情况下,规划整合土地等资源,实行相对集中的本村甚至本组就近移民搬迁,使处在不安全地带的群众能够走出洪魔威胁的阴影,安居乐业,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