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糍粑是你不能忽略的美味。
和豆腐、豆腐干一样,洋芋糍粑的制作工艺同样是原始的,同样是洛源镇一道有滋有味的风景。
洛源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树下都会有一块光洁、平整的大石板。不要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供人们歇息闲聊的坐具,它是制作洋芋糍粑不可缺少的东西。把洋芋洗净放在锅里蒸熟,再去皮,然后就放在这块石板上,拿出专用的木榔头来砸。这是一个需要力气和时间的活儿,因为不仅一定要把所有的洋芋都砸烂,砸成黏黏的糊状,而且还不能起泡,榔头带起来的必须是银白中泛着淡黄的、能够拉扯得好长的那种细细柔柔的样子,这个时候,洋芋糍粑就做成了。榔头起起落落之间是挥榔头人喉咙里发出的清脆而节奏鲜明的号子声——“嗨,嗨,嗨”。伴随着号子声,是榔头砸在洋芋团上同样节奏鲜明的声响。这样的声音在流逝的岁月里从来没有间断过,就像这从未间断过的洋芋清香、洛源人古老而淳朴的生活。
洋芋糍粑必须是现做现吃,早上做的,放到下午时分,洛源人都会坚定地以为不新鲜了,要倒掉的。
糍粑砸成了,只完成了一半的工序,另一半就是做出独具洛源风味的汁子:在用西红柿、辣椒、葱末、蒜末混在一起烧制汁子时,必须要加入藿香、百合、南瓜花这少不了的三种佐料。南瓜花必须是刚开的时候采摘下来,晾干捣碎才可入料。
糍粑打好,汁子做成,就是吃了。用铲子把洋芋糍粑铲进碗里,浇上汁子,浇上油泼辣子,一道地道的洛源洋芋糍粑才大功告成。吃一口,那种清爽香软、光滑清凉、又酸又辣的味道,会让你记住洛源,记住洛源地老天荒的味道。
洋芋糍粑的吃法可不仅仅只此一种,它还可切片入盘当凉菜下酒,还可以做丸子,可以油炸。
不要忽略洛源人吃糍粑的那道风景。洛源人喜欢坐在门墩或者庭院的树下,端着大碗,看着满地跑的猫狗牲畜,听着洛河的水声,让树叶间清亮的阳光洒落在碗里,张开大口,这个时候,洋芋糍粑已经不是一道古老而清新的家常美食,而是生活在那一刻给予的暖意、悠闲和爽朗,一种形而上的理念。
还有洋芋粉的味道。
把新鲜的洋芋捣碎磨成浆,用细布把粗涩的洋芋渣过滤掉,然后一遍遍地加清水让淀粉沉淀,加水沉淀的次数越多,洋芋粉就越纯越白越透亮,直到把洋芋淀粉的杂质全部去掉。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洋芋淀粉便制作成功。最后,就是制作熟食洋芋粉。把干洋芋淀粉加上适量的水,搅拌成糊状,在锅里像烙煎饼一样烙成一张张薄薄的圆饼,再切成你想要的各种形状,可以凉拌,可以汤烩,可以油炸,也可以爆炒,不一样的做法成就的是不一样的味道。
还有洋芋疙瘩的味道。
把新鲜的洋芋在石板上捣磨成碎末,再将其揉捏成元宵大小的丸子,可以在锅里蒸或者油炸,或凉调,或汤烩,或蘸汁,其味儿更为独特。
在洛河朗朗的水声里,在氤氲的时光里,洛源洋芋的味道挥之不去。
十三花的味道
走进洛源农家,如果你有足够的口福,可以品尝到洛源独有的“十三花”。
清代人张英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饭有十二和,菜有十三花。”因而,十三花非洛源独有。大西北有回族的十三花,大西南有羌族的十三花,而八百里秦川自东而西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十三花,西府有,东府更有,临潼、大荔、韩城等地同样遍地开花。
洛源与保安之间有条古道,或许正是这条便捷的南北古道把久负盛名的关中十三花带进了洛源。
洛南地地道道的十三花来自洛源。
地域不同,十三花食材选料、制作方式各有不同,但无非都是以炒、爆、炸、拌、烧、蒸、烩等技法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