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农文旅的“破圈”密码
蓝田荞麦岭风光
水麓蓝山精品民宿
小寨农文旅融合产业千亩油葵花海
蓝田县城全貌
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
蓝田“勺勺客”村厨大赛颁奖现场
本报记者 马泽平
8月12日至15日,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田野大讲堂”走进秦岭脚下的蓝田县,全省59名新闻工作者一起深入蓝田乡村振兴一线,用笔触与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创新实践:闲置资源华丽转身,“土疙瘩”变成“金疙瘩”,文化瑰宝的数字重生……
近年来,蓝田县锚定农文旅融合“三链共振”,以“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产业强县”为路径,逐步构建起“景区引领、民宿集群、乡村焕新、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蓝田农文旅融合正迸发出强劲动能,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增长极”,有数据显示,近3年,蓝田县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深挖文化IP、创新“农文旅+数字”模式,带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县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高,2024年达3228万人次。
沉睡校舍“醒”来,变身网红民宿集群
随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县域村组合并后一些农村小学教学点重新布局,出现很多闲置校舍、废弃校园,如何有效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让它们服务于和美乡村建设,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面对农村日益增多的闲置校舍,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昔日的荒草萋萋,如今蝶变为充满现代田园气息的精品民宿群落。
在秦岭脚下的陈家滩村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曾经废弃的陈家滩村小学校址3层教学楼被改造成了13间田园稻田观景房,校园里的其他建筑被适度改造成餐厅、咖啡吧、休闲露台、庭院泳池等。游客在此,或品尝地道农家菜,或享受悠闲下午茶,尽享田园野趣。
距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不远处,同样是利用闲置校园改造成的水麓蓝山民宿,依山傍水,碧草如茵,这里庭院里的池塘、石阶与花木相映,隐含着城市里少有的静谧与禅意。水麓蓝山民宿不仅获评西安市精品民宿、蓝田县五星民宿,更成了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争相来此打卡。
“我们村南依秦岭、北临灞水,千年古刹水陆庵静立村畔,还是人文底蕴深厚的‘贡米之乡’。这几年,我们盘活村内沉睡的闲置老宅、旧校舍及撂荒土地,改造成民宿和山水田园综合体,创新推出‘民宿+水稻’发展模式,不仅为陈家滩带来了村容村貌方面的大提升,休闲产业更给村集体带来了真金白银,全体村民都尝到了甜头。”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说。
民宿火了,产业链条也随之舞动。游客纷至沓来,陈家滩村12家农家乐也相继建成,年摊位费达5万元,“租金+薪金+经营金”的多元增收模式,让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民宿产业直接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陈家滩村倾力擦亮“贡米之乡”的金字招牌,在水陆庵景区大道东侧打造出百亩稻鱼瓜菜共生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出了“一水多收”的生态农业新路。
在蓝田县,像陈家滩村这样变废为宝,盘活闲置资源的村庄还有很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家门口“土疙瘩”长出“金疙瘩”
在秦岭北麓的前卫镇将军村,一场“点土成金”的蜕变正在上演。这个因汉代长水校尉屯兵于此而得名的“将
军故里·疙瘩村”,依托紧邻白鹿原影视城的区位优势,将乡土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村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保留乡村风貌的同时,打造出一批兼具农耕体验、民俗展示、休闲度假功能的特色小景点,与大景区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旅游生态。
“我们村就在一个山上,村民都叫‘疙瘩村’,这名儿过去真贴切,就是个‘土疙瘩’,人都快走光了。”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管理人苏乐感慨万千,“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我们民宿节假日那叫一个爆满!”最让村民咧嘴笑的是这几年“土疙瘩”真变成了增收的“金疙瘩”。村口的农创市集上,村民自制的柿饼、土布鞋成为抢手货;改造后的民宿集群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租金+薪金+经营金”多元增收。“以前打工要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咖啡店上班,能有一份收入还能照顾家!”返乡青年小张笑着说,看到家乡越来越美,打心眼里高兴。
将军村党支部书记康军安细数变化:“这几年,政府帮村子把路修好了,依靠露营基地、精品民宿、三国文化等乡村旅游业态,刚好可以承接白鹿原影视城等景区带来的客流量,形成集群效应。去年,依靠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村集体收益50余万元。2023年,将军村获评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人均收入较3年前增长65%。”
乡村游业态如同磁石,吸引了咖啡、陶艺等新业态扎根,更召唤着青年归巢,为家乡旅游再添一把火。“95后”樊熙,看到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将老家改造成陶瓷工坊体验室,利用自己习得的烧窑技术制作传统工艺品,打造陶瓷体验场景,为周边企业供货,获得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为让“土味”更有“韵味”,将军村深挖历史文脉。村史馆里,邓艾驻军的典故通过沙盘生动再现;田间小径旁,三国元素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游客在影视城看完大场面,来村里能品三国遗风、农耕趣味。
如今,在将军村,疙瘩村民宿、“三只猴子”艺术咖啡馆、凫咖啡、塬味餐厅等新兴业态多点开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文旅节庆活动,为乡村聚拢了人气、带来了财气。这个曾经“空心化”的将军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生机。
数字赋能,文化瑰宝“火”起来
水陆庵,这座坐落在蓝田县的千年古刹,南依秦岭、北临灞河,其3700余尊明清壁塑以“悬雕、圆雕、浮雕、镂刻”四艺合一的精湛技法,将佛道儒文化交融共生的东方美学凝固成立体史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壁塑艺术的活化石”。
近年来,水陆庵景区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尊重历史、科技引领”为理念,启动文旅新场景建设,为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科技+文化”的融合之路。景区紧扣“塑越千年 东方瑰宝”主题,以壁塑艺术为核心线索,通过三维建模、裸眼3D等数字技术,对3700余尊珍贵明清壁塑进行高精度采集,让“五百罗汉过海”等经典场景“活”了起来,沉浸式空间设计,融合光影艺术与交互技术更使观众得以“人在塑中游”,直观感受古代工匠的巧思。
“水陆庵文化遗产数字技术,让观众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触摸’壁塑的细节肌理,使文化遗产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文化传承’。”水陆庵景区负责人介绍,水陆庵的实践,正是科技赋能文物新生命的生动注脚——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传统融入当下,这是文化遗产最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同样,白鹿原影视城景区也在数字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白鹿原影视城通过“场景再造+活态传承+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构建了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生态圈。全国首个全沉浸梦幻山谷光影秀《夜谭·白鹿原》,将山谷变成梦幻秘境,无轨无人驾驶飞船“公元一万年”等高科技项目,使其形成“白+黑”全天候体验模式,有效激活了夜间经济。在影视城非遗活化体验区,游客通过AR技术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非遗项目的数字孪生影像,实现古今对话。秦腔剧场特别设置的“非遗传承人对话”环节,通过经典选段展演与技巧解密,让年轻观众领略“生旦净丑”的艺术真谛。
“我们不做影视IP的搬运工,而是用关中文化‘消化’神话元素。”影视城副总经理张煜敏道出其独特发展理念。目前,影视城的沉浸式体验已获得行业高度认可。去年,影视城接待游客及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今年第一季度,影视城迎来了陕西省10余所中小学的数千人次研学团队。孩子们在白鹿村祠堂、白嘉轩家和鹿子霖家感受民俗文化魅力,在电影博物馆、电影科技馆探索科学奥秘。影视城打造的特色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从“打卡一次”转变为“可研可学”。
实施数字文旅赋能,蓝田县在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宽,也带动多业态融合发展良好局面,据统计,外省来蓝田游客数量这几年持续攀升。目前,继水陆庵数字化提升和白鹿原影视城数字场景再现之后,正在推动辋川溶洞改造提升,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光影文旅应用场景。
从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到文旅产业的智慧升级,蓝田县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径,正奋力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当千年的文化被科技点亮,一幅景美、业兴、人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在秦岭北麓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