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祖成
在秦岭腹地,农户的房前屋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闲置的农房院落变身观光体验点,传统的种养手艺结合现代电商焕发新生,不起眼的“巴掌地”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点,庭院经济正以“小而美”的姿态,在商洛的山水间释放出大能量,探索出一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就地增收的特色路径。
多元模式扎根庭院
商洛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在丹凤县南院村扎下了根。这里的闲置农房被盘活,打造出“梯田观光+古法酿酒体验+中药材科普”的产业链,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42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商南县茶旅融合示范区更妙,把茶园管护变成“农事体验课”,把民宿客房变成“茶主题观景台”,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
特色种养加工让庭院成了“微型产业园”。柞水县依托木耳产业优势,推广“庭院菌棚+合作社代销”模式,发展庭院木耳种植户1700多户,年产鲜耳2600吨。洛南县古城社区则聚集起核桃手工作坊集群,开发核桃油、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传统工艺活化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商南县富水镇挖掘非遗资源,成立12家“庭院工坊”生产根雕、藤编,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根雕作品2000多件。山阳县高坝店镇的手工挂面成了“网红”,农户在院里搭起挂面架,银丝般的面条随风飘动,“前店后坊”产销一体的模式带动86户农户月均增收3000元。
政策支撑夯实根基
庭院经济从“星星点点”长成“连片风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要素保障。
资金活水正源源不断流向庭院。商南县创新“财政奖补+信贷贴息”机制,9000万元资金像“种子基金”,对214个示范项目“先建后补”,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跟进。丹凤县的“富民贷”更实在,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52亿元支持3021户发展特色种养,贴息率60%,不少人用这笔钱在院里搭起鸡棚、种上果树,“借钱生钱”的底气足了。
技术服务送到了院坝里。全市构建“专家团+特派员+乡土人才”三级服务体系:商州区选派科技特派员驻点,手把手教农户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山阳县开设“乡村学堂”开展“菜单式”培训,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万人次。
设施升级让庭院更“宜居宜业”。商南县投入2300万元实施庭院经济示范带“五改工程”(改厨、改厕、改水、改路、改网),并建成电商服务站19个。丹凤县南院村通过“微改造”,把土墙换成竹篱笆,把污水沟改成小花坛,不仅成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来得更多了。
组织引领聚合力
单打独斗的“小庭院”,正通过组织化抱团成“大产业”。
新型主体成了“领头雁”。全市382个庭院经济合作社,把零散农户串成线、连成片。商南县“茶叶合作社联合社”整合21家小微社,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带动茶农亩均收益提高40%。镇安县的肉鸡养殖更成体系,“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肉鸡养殖链,年出栏120万羽,不少农户的院子里,鸡叫声成了“致富歌”。
利益联结让农户腰包更鼓。商州区北宽坪镇广东坪村推行“合作社股本量化+按股分红”,2022年户均分红3200元。山阳县的肉鸡产业采用“薪金+股金+奖励金”的方式,带动1.2万农户年增收2.8万元。
示范引领带动“一花引来百花开”。全市1.2万户“五美庭院”示范户,成了看得见的榜样。丹凤县南院村通过评“星级示范户”实现“一户带四邻”。洛南县打造“核桃庭院经济示范带”,连成片的核桃园不仅好看,还形成加工、销售集群,让“小庭院”有了“大市场”。
方寸庭院,大有可为。我市正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和治理优化,努力将千家万户的“小庭院”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让美丽乡村的“后花园”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