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 英)10月29日,商洛市小学一间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格外热闹,学生们指尖翻飞拼接金丝猴剪纸,不时互相提醒“这是尾巴部分。”“耳朵要对齐。”这是秦岭博物馆“秦岭藏珍・文脉润心”文博知识“六进”活动的生动一幕,当天,差异化特色课程走进校园,让文博知识在课堂上“活”了起来。
“谁是秦岭里的‘金毛小明星’?”随着卡通动画在屏幕上播放,“金毛精灵——金丝猴”互动课程开启。博物馆讲解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秦岭四宝”之一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与生态价值。在“金丝猴拼图”手工环节,课堂热情瞬间升温,学生们分组协作,在拼凑剪纸的过程中,讲解员同步穿插讲解秦岭伴生动物知识,引导大家关注生物多样性,在心中种下“当好秦岭卫士”的种子。
与此同时,“商山四皓与商洛文化探秘”课程,以一首古诗朗诵拉开序幕。“《商山早行》里的‘商山’,就藏着四位古代贤者的故事。”讲解员从商山四皓隐居的典故切入,结合历史事件,生动讲述他们“出山辅佐太子”的传奇经历。随后的“情景剧演绎”环节,学生们化身“小小历史家”,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四皓的抉择时刻,在沉浸式体验中体会其坚守原则、淡泊名利的精神,感受商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是秦岭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一次实践。活动同步开启线上直播,吸引近万次点赞,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秦岭生态珍宝与商洛历史人文转化为教学资源,既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更让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自秦岭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始终以“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推进文化工作,“走出去”开展暑假秦岭文化研学、社区乡村宣讲,让文化贴近群众;“引进来”邀请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馆授课,征集学生作品展出,激活资源价值。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暑假文化活动,更形成“馆校社联动”的文化传承闭环,深化了社会教育职能,让秦岭文化持续“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