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看见有些球就不抢了
从伦敦回来,张礼京与郑文发并没有返回大连市盲聋学校,而是各自回了家。郑文发回到了沈阳的哥哥家,事实上他已经在盲聋学校毕业了,但学校还希望他能常回来,作为夺得过北京残奥银牌的选手,郑文发是盲聋学校的骄傲。张礼京目前上高二,他在伦敦最后一场对伊朗队的比赛中撞伤了脖子,因此回到了锦州老家养伤。“上半场对方球员喊得晚了,我带球已经冲得刹不住了,于是撞到了他身上,对方比我强壮,我当时被抬下场了。 ”不过下半场张礼京还是带伤上场了,比赛中受伤冲撞是常有的事,带伤上场也是常有的。伦敦残奥会之前,张礼京在西班牙打热身赛时,被门将踢到了脚踝上,但这并不能怪对方门将,张礼京说:“如果我能看见,就不会要这个球,也不会被踢到了。 ”在比赛场上,这种情况很多,如果他们能看见,很多球就不会去抢了,很多伤病能避免,但这就是盲人足球,残酷性避免不了。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怕撞伤不敢拼抢
曾经有盲足教练说,他们挑人时,首先要看的就是胆量和身体素质,至于懂不懂足球、会不会踢球反在其次。对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关键是克服心理障碍、敢冲敢跑。盲人足球,可以说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张礼京就遇到过一段心理障碍期,“那段时间不敢冲不敢跑了,害怕被撞到。但是主教练和队友们一直在鼓励,训练多了,也就习惯了。 ”对于盲足队员来说,初学时期也是个困难时期,“那段时间摔倒与碰撞不计其数,别以为我们是盲人,教练对我们的训练就松一些,完全没有,训练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每天训练下来身上都是旧伤添新伤,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很多家长在看了一场训练后都哭了,劝孩子不要再练了,但从未有球员退缩过。
生活
他们都会上网
9月13日,记者来到了大连市盲聋学校。见到了郑文发和张礼京在辽宁省队的两位队友张本政和李如意,跟他们在图书馆里聊了很多。谈话结束时,两位同学要从图书馆回自己的教室。令人惊奇的是,并没有人陪着他俩回教室,而更令人惊奇的是,二人走路也并不靠“摸”,他们像正常人一样,从座位上站起来,自然地走向了图书馆的门,进走廊后左拐,走了大约10米后又左拐上楼梯。整个过程都走在路中间,没有扶走廊的墙壁和楼梯的扶手,也没有一丝迟疑,而且也没有边走边数着步数,两人是一边走一边聊天。
当记者将这番惊叹讲述给郑文发时,郑文发笑了,“我们在伦敦奥运村,有人领着我们走一遍各个寝室,我们自己再走几遍,就能在各队友寝室之间行走自如了。 ”这些盲人足球队员,都会自己上网打字聊QQ,记者对郑文发的一部分采访,就是通过QQ进行的,他的打字速度并不比记者慢。
荣誉
家人很有面子
当上盲足运动员的,很多能改变家境。郑文发的家人都是做陶瓷生意的,目前哥哥们在辽宁几个城市做生意,家庭条件还可以,但是2008年夺得残奥亚军那年,他一下获得了77万元的奖金。他自称这一年挣得比哥哥还要多。
张礼京今年只有18岁,是盲足国家队中年龄最小的球员。他夺得最多奖金的一次是去年全国残运会,亚军的成绩让他得到了几万元的奖金。这对于他的家庭是极大的补助,此前他家里五口人,70多岁的奶奶,身体不好的父母和同样失明的哥哥,都靠妈妈580元的工资生活。当然他们的奖金并不是家人在意的,家人最高兴的是他们代表国家踢球。采访中,无论郑文发还是张礼京,还是他们的省队同学,都谈到了家人以他们为豪,“父母在老家都很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