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居民在花溪弄夜市挑选心仪的美食。 (本报通讯员 张 帆 摄)
6月22日晚,花溪弄夜市灯火璀璨,人潮涌动。(本报通讯员 张 帆 摄)
6月22日晚7时30分,暮色轻垂,华灯初上,结束了一天忙碌的人们三五成群前往洛南县城花溪弄赏夜景、观非遗、品美食,在升腾的烟火气中感受夜经济的活力。
夜幕下的花溪弄非遗文创市集人头攒动。漆扇制作、剪纸、书画作品展、艾灸体验……人们在10多个文创类摊位前与非遗门店流连,或驻足观赏、或亲身体验。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创意十足的文化衍生品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在逸云斋书画工作室,张乾翰老师苍劲有力的书法、牛莹老师唯美雅致的绘画作品直击书画爱好者王宁的内心:“之前经常看到两位老师的作品,感觉非常震撼。早就想学了,一直没找到地方,没想到今天在这儿遇到了。”与两位老师相谈甚欢的她很快与对方交换了联系方式。
移步商洛秦芝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花溪弄的体验门店,51岁的店主张小玲正用古法加工艾草产品,让顾客现场体验传统的艾灸祛湿。能够有机会将古法制作艾灸产品的技艺传承下去,她觉得这样的夜市既有味道又有内涵。“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觉得它就在身边。”张小玲说,这种“文化+消费”的模式,不仅将洛南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夜生活,提升了夜间经济的品质,也让非遗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晚上8时许,花溪弄夜市同样热闹非凡。璀璨的灯火、熙攘的人群与飘香的美食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烟火图景。“以前总担心店外摆摊不合规,现在好了,城管部门主动帮忙规划区域、引导出摊,生意比之前更好了!”经营烧烤摊的商户李娜说。
“这里离家近,小吃种类特别多,口味也地道,尤其是下班后,叫上三五好友,吹着晚风吃夜宵,特别惬意,这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现在的洛南,越夜越有味道!”说起夜生活体验,家住花溪弄夜市隔壁时代领域小区的张锴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夜经济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就业,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引擎。发展“夜经济”既是满足消费者在夜间多元消费的需要,也是促就业、保民生的必然选择。“小吴烤面筋”摊主吴楠凭借4年的“守”艺积累了大批回头客,日均营业额近千元。“生意特别好,每天营业到深夜1点,虽然累但很充实,而且这里也是我证明自己价值的舞台。”吴楠乐呵呵地说。
不远处杨晨的梅菜饼摊同样生意火爆。作为移民搬迁进城户,他曾为学一门谋生技能而吃过不少苦头,后来看到花溪弄夜市摆摊成本低,且人流量大,就学了烙梅菜饼,没想到生意还不错。如今,杨晨在花溪弄夜市租了门店,每晚能售出100多个梅菜饼。
“有的人专门从东城区跑过来买,一人就要带四五个呢。”杨晨一边熟练地烙着梅菜饼,一边笑着说。
在众多摊位中,经营小笼包的摊前排着长队。“政府搭建的这个平台很好,以前摆摊靠‘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让很多做小生意的人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笼包摊主姜艳红告诉笔者,她的小笼包皮薄馅大、汤汁鲜美,吸引了很多回头客。自从入驻花溪弄夜市,她的摊位日均能卖近100笼包子,生意稳定,养家糊口没问题。
夜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治理的“绣花功夫”。花溪弄夜市是城市管理和民生工作的一面镜子,既要规范化、人性化管理好城市环境,也要全力护航夜市烟火气,助力“夜经济”发展。洛南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晓峰说:“这些流动商户的经营成本低、工作弹性大,为了规范管理,我们联合四皓街道、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和环境卫生整治,统一划定外摆专区,明确经营时间,规范卫生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既满足商户拓展经营空间的需求,也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消费环境。”
近年来,洛南县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协同、属地保障”为原则,把发展夜经济作为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商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文化赋能”“商旅融合”等创新举措,形成以花溪弄为代表的“非遗体验+美食品鉴+文化娱乐”夜间经济地标,吸引周边群众和游客前来体验消费,持续点亮夜经济活力。
“我们将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等优质资源,把建设特色街区、打造消费场景作为工作重点,构建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安全有序的夜间经济生态体系,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洛南县科技和经济贸易局局长郑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