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洛南县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2025-11-25 10:05:4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师生徒步洛惠渠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通讯员 毕波波

  晴雪映照,渠水悠悠。冬日的秦岭山脉以其雄浑的臂膀,拥抱着一条蜿蜒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天河”,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11月18日,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组织师生奔赴洛惠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全程约1.7公里的徒步研学活动。这不仅是一次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踏着先辈的奋斗足迹,用身心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让凝结于历史中的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血脉中澎湃奔涌。

  队伍从洛惠渠索桥出发,目的地是洛惠渠红色教育基地。这条路,曾是当年洛南人民劈山引水的生命线。今天,它成为一本摊开的、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同学们手持红旗,一路向前。讲解员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洛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我们的先辈,就是凭着手中的一锤一钎,在这悬崖峭壁上,硬是开凿出了全长63公里的‘生命渠’……”风声过耳,仿佛与当年修渠人响彻山谷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同学们凝神静听,脚下的山路似乎也因此承载了别样的重量。

  “脚下的路,是当年的修渠人用生命和汗水铺就的。今天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与先辈的对话。”这句话,成了此行最深刻的注脚。学生崔致远望着远处峭壁上如丝带般蜿蜒的渠水,感慨道:“之前在学校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洛惠渠宝贵传统,总觉得有些抽象。现在站在这里,亲眼看到这悬挂在半山腰上的渠水才明白,‘人工天河’这四个字不是凭空而来的。”

  行程接近尾声,汗水浸透衣背,每个人的脚步都如同灌铅般沉重。

  “累吗?累!但比起当年的修渠人,这点苦算什么?”不知是谁喊了一句,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王永强为大家鼓劲:“修渠人用一年多时间凿山开渠,我们今天只用半天时间挑战自己,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被感染的同学们重新振作,互相加油打气。雄壮的红歌在山谷间回荡,驱散了疲惫。

  历经一个小时的跋涉,当到达终点洛惠渠红色教育基地时,全体师生爆发出热烈欢呼。汗水湿透衣服,但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自豪与坚毅。

  在总结会上,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米建国说:“今天,我们用双脚丈量了1.7公里的山路,更用实际行动体验了修渠先辈的坚韧与担当。洛惠渠宝贵传统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真学本领、学真本领,把这次徒步中的体验带回校园、带进未来的人生征程——在学习中敢于攻克难题,在生活中勇于直面挑战,在集体中懂得团结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当开路先锋、争做奋斗榜样。”

  据了解,此次徒步研学是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系统化、常态化传承洛惠渠宝贵传统的一个缩影。两年来,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将洛惠渠宝贵传统全方位融入育人体系:积极组织师生聆听洛惠渠宝贵传统报告会,接受艺术化的洛惠渠宝贵传统洗礼;每学期开展10场理论宣讲,深入解读洛惠渠宝贵传统内涵。今年,该校还举办了洛惠渠宝贵传统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子以各自擅长的方式表达对洛惠渠宝贵传统的理解。

  如今,洛惠渠水依然灌溉着万亩良田,洛惠渠宝贵传统亦如涓涓细流,深深融入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师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与前行动力。相信这些在磨砺中成长的青年学子,必将带着这份精神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用青春与奋斗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让洛惠渠宝贵传统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