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齐彦昭
暮色初临,洛南县保安镇的洛惠渠党性教育基地已经是观者云集。山脚下,水稻田绿得发亮,向日葵迎着余晖扬起笑脸,与热闹的人群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是乡亲们散步的好去处,更是一处让奋斗基因顺着渠水淌进日子里的精神泉眼。
洛惠渠的故事,是洛州儿女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当年修建时,党员群众靠着锄头、箩筐,一锤一钎凿山开石,一肩一担筑起渠坝,用血汗换来了这条“幸福渠”。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早已融入保安人民的血脉。
如今,保安镇党委深挖这份宝贵传统,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读懂初心——孩子们听着老党员讲修渠故事,学会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年轻干部在渠边重温入党誓词,明白了“为民服务要实打实”;乡亲们茶余饭后聊起渠水滋养庄稼的往事,更懂得了“团结一心才能办成大事”。
洛惠渠党性教育基地的建成,让这份精神有了更生动的载体。微风拂面,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渠水在余晖下泛着粼粼波光,与岸边垂柳相映成趣。山脚下的战斗指挥所静静矗立,推门而入,墙上挂着修渠时党员群众同吃同住的泛黄记录,字里行间能触摸到当年“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件事”的热乎气;渠身中段的观景台依势而建,凭栏远眺,可见渠水顺着先辈开凿的山势蜿蜒向前,滋养出两岸连片的良田,而台侧那块嵌着“第一钎”的岩石,棱角虽被风雨磨圆,却仍能让人想见第一锤落下时的坚定。
白天,这里是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课堂,大家在实地感悟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动力;傍晚时分,路灯亮起,步道上满是散步的村民,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着家常,渠水潺潺流淌,像是在轻声讲述着代代相传的奋斗故事。这座基地,早已从单纯的教育场所,变成了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连接着党心与民心的“连心桥”。
这份从洛惠渠宝贵传统里生长出的为民情怀,更体现在镇党委的日常工作中。“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行动:村里的文化广场翻新了,添置了健身器材,成了乡亲们跳广场舞的新据点;田间的灌溉管网升级了,接上了洛惠渠的活水,让灌溉更省时省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更加完善,定期组织暖心服务送上门活动,帮老人理发、体检,让“老有所养”更有温度;村道旁新装了十几盏太阳能路灯,晚上遛弯儿不怕黑,起早赶集的乡亲们也走得踏实。
基层治理的安心感,就藏在这些细节里。镇党委开展“三讲三访”行动——像当年修渠那样直面问题、扎根群众。干部们常说:“当年修渠靠的是和群众一起干,现在办事更要听群众怎么说。”他们定期组织“渠边议事会”,谁家宅基地有纠纷、哪条路该修了、村里的产业该往哪走,都摆到桌面上一起商量。前不久,文峪村几户人家嫌村口垃圾点太远,大家在议事会上一提,没过3天,村里就新增了两个分类垃圾桶,还安排了专人清运,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文明乡风也在洛惠渠的滋养下悄然生长。保安镇党委以洛惠渠宝贵传统为引领,整治陋习、弘扬新风。谁家办喜事,村红白理事会就上门宣传“简办新办”,像当年修渠时那样“精打细算”;村里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把他们的故事写在宣传栏里,让大家照着学、跟着做。现在的保安镇,婚丧嫁娶不攀比了,邻里互助更常见了,傍晚的渠边,除了笑声,还有孩子们背诵“家风三字经”的清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