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宏涛
务工群众采摘辣椒
立秋出伏,喜迎丰收。近日,笔者走进洛南县景村镇景兴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日光温室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泽,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风景线。棚内,新鲜的辣椒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袋,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蔬菜早已通过“订单”模式,实现了产销对接。
今年以来,景村镇立足景兴村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瞄准闲置资源这块“硬骨头”,精准发力,大胆创新,蹚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利用、村集体有钱办事、群众多元受益的振兴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与群众收入双增长。
产业困境“小散弱”与资源闲置之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但众多村级产业发展面临着重重挑战,景兴村也不例外,以往传统的小规模种植产业“小散弱”,缺乏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蔬菜种植户各自为战,缺乏协同合作与标准化管理,导致蔬菜产量和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村里虽建有产业园区,但由于规划和运营管理不善,大量土地、设施、厂房等资源长期闲置,不仅未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而成为负担。此外,部分群众对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存在观望和保守心态,缺乏参与积极性。
支部领航凝聚共识谋发展
景兴村面对村内产业“小散弱”、产业园区资源闲置等问题,村党支部带头调研,明确“依托资源找企业、村企联营破难题、示范引领促增收”思路,反复宣讲联营模式的优势,先后打消怕企业占好处、怕集体资产流失等疑虑,凝聚起“要发展必须联营”的共识。
景村镇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党支部牵头成立考察组,从企业实力、合作理念、带动能力等维度筛选,最终与陕西封子山农业有限公司、洛南县辣上天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以村企联营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示范带动放心蔬菜产业发展。建立“党支部+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碰头会,协调解决村企联营事宜。成立由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产业园区盘活、收益分配等环节,确保产业园区联营过程公开透明。
村企联营激活资源促增收
村上通过党支部搭台、村企唱戏、群众得利,实现了资源互补、优势叠加,让“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该村对占地40亩的景兴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整合和改造,采取“四季轮作多茬收获”模式,种植以豆角、辣椒、蒜苗、西红柿、黄瓜等为主的“放心菜”19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通过推行“村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协调解决企业用工、水电保障等问题;村集体以产业园闲置土地、闲置资产入股;企业负责提供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形成“企业抓运营、党支部抓保障”的良性循环。通过村企联营,实现村级自主经营转变为企业规范化运营,村级收益由单一的土地流转收益转变为土地流转收益和企业分红收益两大部分,土地流转租金年可收益2.5万元,企业分红年可收益5万元,辐射带动8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
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共参与
村上党员纷纷争当产业发展“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参与,让联营项目见效、让全村产业壮大。该村成立“放心菜”种植基地党小组,设立“党员责任岗”5个,具体负责村企联营过程中企业用工、矛盾调解等。
村上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以产业园区为核心,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亮身份、作表率,每名党员包联13户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推行党员“联户帮办”制度,定期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辐射带动全村种植蔬菜250亩,集体经济收益28万元,户均增收7000元。
如今的景兴村,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正沿着村企联营的新路子,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