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洛南县

深耕蔬菜领域20多年,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张平蝶变为高级农艺师,依靠科技破局传统种植,重塑蔬菜产业链——

科学育苗破解增产密码

2025-09-02 07:36:17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巩琳璐

  张平查看圣女果长势

  游客在张平的瓜果种植采摘基地采摘圣女果

  8月15日,清晨的阳光穿透洛南县城关街道陶岭社区的薄雾,洒在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上。几台起重机正将钢结构架起,工人穿梭在尚未完工的大棚间,忙着铺设灌溉管道。不远处,四个已经建成的日光温室里,嫩绿的幼苗在恒温环境中舒展叶片——这里是陕西洛水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核心区,也是张平重塑洛南蔬菜产业的“试验田”。

  从种植户到育苗革新者

  “2019年那阵儿,我的西红柿能卖到两块多钱一斤,光批发就赚了百十来万元。”8月15日,站在新建的育苗大棚前,48岁的张平语气里带着对过往的感慨。

  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农人,已与西红柿种植打了20多年交道。不同于其他农户,他始终用匠心搞种植:从选种、施肥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反复试验调整,把种菜当成了潜心钻研的“技术活”。也正是这份较真,让他从普通农民一步步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成了洛南县远近闻名的“西红柿大王”。

  2019年,张平在三要镇建设的西红柿种植基地迎来高光时刻:通过科学管理与品种优化,西红柿年亩产值从1万元增长到2万元,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从中受益,他成了洛南县蔬菜市场的“红人”。

  然而,顺遂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2020年的夏季多雨,张平的大棚一个月内三次遭遇水灾。“第一次洪水退了还能抢救,第三次啥都被冲没了。”张平说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靠天吃饭的脆弱。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万多公斤成熟的西红柿被困在田间,无法运到外地。“看着好端端的果子烂在地里,夜里都睡不着觉。”双重打击让张平开始反思传统种植的局限。

  转型的契机始于2022年。作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张平经朋友介绍并推荐,只身前往延安当大棚西红柿技术员,那里的种植场景让他耳目一新:“人家的西红柿苗普遍有一人高,既适合采摘,结果率又高,果子大小均匀,亩产量还比我的高。”

  原来,对方采用的穴盘育苗法能精准控制种苗长势。同年,在市委组织部“头雁工程”的组织下,张平被选派到浙江大学接受培训。半个多月里,他白天泡在课堂学习栽培技术,傍晚就去周边蔬菜基地实地请教。培训期间,还安排大家参加山东菜博会,在参观中,自动化育苗流水线、温室环境智能调控系统,更让他震撼:“同样种西红柿,人家用科学方法,我们凭老经验,这就是差距。”

  随后,在返程的火车上,张平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要让洛南蔬菜提质,得先从育苗开始。”

  打破传统育苗瓶颈

  在陶岭社区张平的育苗基地工地上,占地53亩的白色大棚在洛河河畔铺展,9座规划建设的日光温室大棚正拔地而起。“每个棚长145米、宽14米、高6米,占地3亩多,全部采用钢构玻璃顶。”张平介绍,目前已建成4个大棚,预计今年10月份全部建成投产。

  “老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收成。”张平感慨道,过去20多年种蔬菜,他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今转型育苗,他坚定地选择向科技和技术要效益。他介绍,新建的育苗棚将引入先进数据管理系统,能对棚内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时长进行精准调控,温湿度传感器会把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棚顶的保温层也能自动卷帘调节,将极大节省用工成本;同时,还将创新采用穴盘育苗技术,使每一个穴孔只培育一株幼苗,这一方式不仅能让出苗率更稳定,还能显著提高种苗成活率与后续种植的亩产量。

  张平介绍,以前搞种植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漂浮育苗方法,这种方法出苗速度快但幼苗易徒长,影响成苗的产量。而即将采用的“基质+穴盘+智能化育苗”新模式,选用草炭土、珍珠岩与微生物菌剂科学搭配的基质,既保证了良好的保水性与透气性,又能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穴盘的使用则让每株秧苗都拥有独立生长空间,根系在基质中能像蛛网般自由舒展、充分延伸,解决了传统育苗中根系缠绕、争夺养分的问题。

  “就拿西红柿来说,以前传统育苗下亩产大概在1.5万斤,采用新模式后,亩产有信心突破2万斤。”说着,张平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苗子,细密的毛根立刻显露出来,这正是种苗根系发达、长势旺盛的有力证明。

  “等基地9座日光温室大棚全部建成投用,就能彻底告别过去零散育苗的模式,真正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育苗新体系。”张平介绍,届时基地每亩地可培育种苗4000盘,每盘能育出5000株健壮秧苗,再加上智能数据系统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种苗品质稳定统一,还能实现全年根据市场订单灵活调整育苗品类与时间,无论是瓜果蔬菜苗还是中药材苗,都能按需培育、及时供应,彻底打破传统育苗“看天吃饭、季节受限”的瓶颈。

  “一株苗”串起产业链

  陶岭社区的育苗基地是张平产业布局的“主战场”,而另外两个基地则分别承担着“试验田”与“拓展区”的功能,三者共同串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距离陶岭社区不到40公里的四皓街道闫山底村,43岁的技术员罗鹏正忙着打理瓜果种植采摘基地。曾在外打零工的他,4年前跟着张平学技术,如今已成了采摘园的“技术总管”,每月能拿4500元工资。他说:“比在外头干活强多了,还能学真本事。”

  像罗鹏一样受益的还有闫山底村的闫淑玲、胡小峰。她们正忙着除草。“家里俩娃上学,出远门打工不现实。在这儿一个月挣2000元,中午还能回家给娃做饭,比啥都强。”闫淑玲擦了擦汗,手里的动作没停。目前,该基地吸纳了10多名村民务工。

  而在三要镇的中药材育苗基地,白及种苗长势正旺。“这里主要给周边药农供苗。”张平介绍,他的“三盘棋”各有侧重:陶岭社区53亩现代化育苗中心是洛南县目前在建最大的瓜果蔬菜育苗基地,负责“源头供给”;闫山底村40亩采摘园是“新品种试验田+家门口车间”;三要镇60亩中药材基地则是“产业拓展”。三者联动形成“育苗—种植—销售”的闭环。

  对于张平多年来在农业上的坚守与努力,市农科所蔬菜研究室主任侯丹英这样评价:“张平身上有新时代农人最宝贵的三种品质:一是能吃苦,扎根田间20多年,韧劲难得;二是肯钻研,他从初中文化起步,靠自学实践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高级农艺师,连种管细节都能琢磨出科学门道;三是敢创新,不守老经验,对新技术敏锐,从科学种西红柿到转型育苗,都展现出推动农业升级的魄力。”

  “等育苗大棚都投用了,预计一年能育3000万株苗,不光能供应洛南,还可以卖到周边县区去。”张平算了一笔账,按每亩增产20%计算,这些种苗能让农户多增收上千万元。他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给农户搞培训,把学到的技术教给更多人。”

  当被问及为何将企业命名为“洛水情源”时,张平望向棚外蜿蜒的洛河说:“洛河水养大我,现在该我反哺这片土地了。”

  • 相关阅读
  • 洛南竹编 老手艺绽放新光彩

    张新民正在编制竹篮 竹编产品种类丰富   秦岭东段南麓的洛南,竹影婆娑间藏着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洛南竹编。从过去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竹笆、竹篮,到如今入选非遗名录的文化名片,这门手艺不仅承载着洛...

    时间:09-02
  • 彩色田园好“丰”景

    在保安镇庙底村,百亩甜玉米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保安镇东湾村也加入甜玉米种植队伍,开启规模化种植模式。如今,保安镇的甜玉米凭借过硬的品质,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订单量持续增长。...

    时间:09-01
  • 三百头荷斯坦奶牛落户洛南

      本报讯 (记者 肖云 通讯员 范瑞山)8月26日,300头优质荷斯坦奶牛从山东日照鲜淳牧场顺利运抵商洛卫洛乳业有限公司洛南县古城镇现代化标准生态观光牧场,这批“奶业新力量”将与牧场现存栏的456头优质奶牛汇合,标志着卫...

    时间:08-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