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琳璐
张平查看圣女果长势
游客在张平的瓜果种植采摘基地采摘圣女果
8月15日,清晨的阳光穿透洛南县城关街道陶岭社区的薄雾,洒在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上。几台起重机正将钢结构架起,工人穿梭在尚未完工的大棚间,忙着铺设灌溉管道。不远处,四个已经建成的日光温室里,嫩绿的幼苗在恒温环境中舒展叶片——这里是陕西洛水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核心区,也是张平重塑洛南蔬菜产业的“试验田”。
从种植户到育苗革新者
“2019年那阵儿,我的西红柿能卖到两块多钱一斤,光批发就赚了百十来万元。”8月15日,站在新建的育苗大棚前,48岁的张平语气里带着对过往的感慨。
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农人,已与西红柿种植打了20多年交道。不同于其他农户,他始终用匠心搞种植:从选种、施肥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反复试验调整,把种菜当成了潜心钻研的“技术活”。也正是这份较真,让他从普通农民一步步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成了洛南县远近闻名的“西红柿大王”。
2019年,张平在三要镇建设的西红柿种植基地迎来高光时刻:通过科学管理与品种优化,西红柿年亩产值从1万元增长到2万元,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从中受益,他成了洛南县蔬菜市场的“红人”。
然而,顺遂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2020年的夏季多雨,张平的大棚一个月内三次遭遇水灾。“第一次洪水退了还能抢救,第三次啥都被冲没了。”张平说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靠天吃饭的脆弱。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万多公斤成熟的西红柿被困在田间,无法运到外地。“看着好端端的果子烂在地里,夜里都睡不着觉。”双重打击让张平开始反思传统种植的局限。
转型的契机始于2022年。作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张平经朋友介绍并推荐,只身前往延安当大棚西红柿技术员,那里的种植场景让他耳目一新:“人家的西红柿苗普遍有一人高,既适合采摘,结果率又高,果子大小均匀,亩产量还比我的高。”
原来,对方采用的穴盘育苗法能精准控制种苗长势。同年,在市委组织部“头雁工程”的组织下,张平被选派到浙江大学接受培训。半个多月里,他白天泡在课堂学习栽培技术,傍晚就去周边蔬菜基地实地请教。培训期间,还安排大家参加山东菜博会,在参观中,自动化育苗流水线、温室环境智能调控系统,更让他震撼:“同样种西红柿,人家用科学方法,我们凭老经验,这就是差距。”
随后,在返程的火车上,张平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要让洛南蔬菜提质,得先从育苗开始。”
打破传统育苗瓶颈
在陶岭社区张平的育苗基地工地上,占地53亩的白色大棚在洛河河畔铺展,9座规划建设的日光温室大棚正拔地而起。“每个棚长145米、宽14米、高6米,占地3亩多,全部采用钢构玻璃顶。”张平介绍,目前已建成4个大棚,预计今年10月份全部建成投产。
“老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收成。”张平感慨道,过去20多年种蔬菜,他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今转型育苗,他坚定地选择向科技和技术要效益。他介绍,新建的育苗棚将引入先进数据管理系统,能对棚内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时长进行精准调控,温湿度传感器会把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棚顶的保温层也能自动卷帘调节,将极大节省用工成本;同时,还将创新采用穴盘育苗技术,使每一个穴孔只培育一株幼苗,这一方式不仅能让出苗率更稳定,还能显著提高种苗成活率与后续种植的亩产量。
张平介绍,以前搞种植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漂浮育苗方法,这种方法出苗速度快但幼苗易徒长,影响成苗的产量。而即将采用的“基质+穴盘+智能化育苗”新模式,选用草炭土、珍珠岩与微生物菌剂科学搭配的基质,既保证了良好的保水性与透气性,又能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穴盘的使用则让每株秧苗都拥有独立生长空间,根系在基质中能像蛛网般自由舒展、充分延伸,解决了传统育苗中根系缠绕、争夺养分的问题。
“就拿西红柿来说,以前传统育苗下亩产大概在1.5万斤,采用新模式后,亩产有信心突破2万斤。”说着,张平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苗子,细密的毛根立刻显露出来,这正是种苗根系发达、长势旺盛的有力证明。
“等基地9座日光温室大棚全部建成投用,就能彻底告别过去零散育苗的模式,真正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育苗新体系。”张平介绍,届时基地每亩地可培育种苗4000盘,每盘能育出5000株健壮秧苗,再加上智能数据系统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种苗品质稳定统一,还能实现全年根据市场订单灵活调整育苗品类与时间,无论是瓜果蔬菜苗还是中药材苗,都能按需培育、及时供应,彻底打破传统育苗“看天吃饭、季节受限”的瓶颈。
“一株苗”串起产业链
陶岭社区的育苗基地是张平产业布局的“主战场”,而另外两个基地则分别承担着“试验田”与“拓展区”的功能,三者共同串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距离陶岭社区不到40公里的四皓街道闫山底村,43岁的技术员罗鹏正忙着打理瓜果种植采摘基地。曾在外打零工的他,4年前跟着张平学技术,如今已成了采摘园的“技术总管”,每月能拿4500元工资。他说:“比在外头干活强多了,还能学真本事。”
像罗鹏一样受益的还有闫山底村的闫淑玲、胡小峰。她们正忙着除草。“家里俩娃上学,出远门打工不现实。在这儿一个月挣2000元,中午还能回家给娃做饭,比啥都强。”闫淑玲擦了擦汗,手里的动作没停。目前,该基地吸纳了10多名村民务工。
而在三要镇的中药材育苗基地,白及种苗长势正旺。“这里主要给周边药农供苗。”张平介绍,他的“三盘棋”各有侧重:陶岭社区53亩现代化育苗中心是洛南县目前在建最大的瓜果蔬菜育苗基地,负责“源头供给”;闫山底村40亩采摘园是“新品种试验田+家门口车间”;三要镇60亩中药材基地则是“产业拓展”。三者联动形成“育苗—种植—销售”的闭环。
对于张平多年来在农业上的坚守与努力,市农科所蔬菜研究室主任侯丹英这样评价:“张平身上有新时代农人最宝贵的三种品质:一是能吃苦,扎根田间20多年,韧劲难得;二是肯钻研,他从初中文化起步,靠自学实践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高级农艺师,连种管细节都能琢磨出科学门道;三是敢创新,不守老经验,对新技术敏锐,从科学种西红柿到转型育苗,都展现出推动农业升级的魄力。”
“等育苗大棚都投用了,预计一年能育3000万株苗,不光能供应洛南,还可以卖到周边县区去。”张平算了一笔账,按每亩增产20%计算,这些种苗能让农户多增收上千万元。他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给农户搞培训,把学到的技术教给更多人。”
当被问及为何将企业命名为“洛水情源”时,张平望向棚外蜿蜒的洛河说:“洛河水养大我,现在该我反哺这片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