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贾菁宜)作为仓颉造字故里、河洛文化之源,洛南坐拥2项国家级、9项省级、6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南县纪委监委深挖非遗中的清廉基因,以“传承非遗技艺+厚植廉洁文化”为路径,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廉政教育活教材,让古老技艺焕发廉洁“新生”,持续擦亮“清廉洛南”品牌。
“剪纸里的‘莲’,就是老祖宗传下的‘廉’!”近日,在“清廉洛南”非遗作品展上,一位参观者驻足热议。近年来,县纪委监委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剪纸、麦秆画、木雕为载体,创作“鱼戏莲”“铁面无私”等主题作品,融入历史清官故事和现代廉洁案例,让党员干部在传统技艺中感悟“恪守规矩、清廉自守”的深刻内涵。截至目前,系列展览已举办4场,累计吸引5000多人次参观,这些展览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课堂。
“道光年间说静板,今日再唱清廉篇。”近年来,国家级非遗“洛南静板书”第三代传承人史锋常常怀抱三弦、脚踏梆子,在百姓舞台、村落集市传唱《廉勤监督得民心》《违规吃喝惹祸端》等新编曲目。以传统非遗艺术“老瓶装新酒”,洛南县将廉洁故事、廉洁典型案例改编成新的乡音曲目,借节庆活动下乡巡演50多场,覆盖2万多名群众,让廉洁理念随弦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丰富线下传播形式的基础上,县纪委监委不断创新非遗廉洁文化传播路径,协调拍摄“非遗里的清廉”系列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解读非遗廉洁内涵。一把剪刀裁出清廉故事,一口砂锅喻说守正之道,一束麦秆编织勤廉典故,非遗文化突破时空界限,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让廉洁因子裂变为社会共识。县纪委监委把廉洁教育从娃娃抓起,洛南县在中小学开展“非遗剪纸话廉洁”实践课,让青少年在学技艺中播下“崇廉”种子,让廉洁文化浸润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洛南县深挖“仓颉传说”中的廉政智慧,将地方文化与廉洁元素深度融合,升级打造御史村家风馆、洛惠渠纪念馆、唐澍红色文化主题场馆、仓颉文博馆等5处核心场馆,串联10多处非遗文化点位,形成覆盖全县的“廉洁文化体验线”,广大党员干部沿线路溯源,在仓颉造字的“规”与“矩”中感悟立身之本,在洛惠渠宝贵传统中传承奉公之要。截至目前,4.2万多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传统文化成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的“源头活水”。
“我们会持续从非遗中萃取廉洁养分,创作文艺作品、编撰读本,让廉洁文化浸润人心。”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将以文化为媒,让清廉之风随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深厚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