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阮少楠
“我负责渠岸砌石,两个月挣了7000元!”近日,商南县过风楼镇八里坡村群众余德强抹着汗笑道。
盛夏时节,八里坡村,10多名村民在挖沟清淤、砌石固堤,大伙热火朝天地改造着村内淤积多年的排水渠。
随着以工代赈项目的推进,昔日的“臭水沟”逐渐变身“清水长廊”,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内涝难题,更铺就了一条“家门口就业”的共富之路。
八里坡村地势低洼,村党群服务中心至磨子洼上山洞口排水渠因年久失修,雨季污水漫灌、旱季异味弥漫,严重影响核桃坪小区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2025年,在商南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村“两委”积极申报实施“排水渠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整合资金120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至磨子洼上山洞口500米淤堵渠段开展标准化改造。清淤疏浚,清除污泥杂草3200立方米,恢复渠道排水功能;生态护坡,采用石头砌挡墙、水泥加固等方式加固渠岸;系统配套,修建拦水坝5处,修复农田灌溉支渠100米。
为把排水渠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与促就业紧密结合,八里坡村优先吸纳困难群体,组织10户脱贫户、15户低收入群体参与施工,用工占比超总用工人数70%。开展渠系维护、砌筑技术等培训2场次,务工村民日薪300元,实现技能增收双提升。成立八里坡村泥匠队,签订后期管护协议,保障长期就业岗位,长效管护增后劲。据统计,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0多万元,带动25户村民月均增收4000元以上。
排水渠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使一条水渠产生多重效益。排涝减灾,渠系排水能力提升3倍,解决20亩农田涝渍问题;环境焕新,告别黑臭水体,沿岸种植蔬菜等农作物,形成生态景观带;产业筑基,为后续“鱼藕共养”产业提供水利支撑,激活闲置洼地5亩。
“水渠通了,村里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下一步,村上将依托完善的排水渠综合治理以工代赈项目发展‘鱼藕共养’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既治理了环境又发展了产业。”八里坡村党支部书记陶兴宏指着排水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