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叶竹虎 韩玉丽
深秋的商南县,云雾漫过金丝峡的山峦,丹江水裹挟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在毕家湾村的田垄间流转。11月4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金丝峡镇毕家湾村杨家台子的紫薯田里已响起现代化采收机的轰鸣——金属履带碾过松软的土地,旋转的挖掘齿将土层轻轻掀起,一串串裹着泥衣的紫薯便“滚”出土壤,经传送带整齐码放在田垄旁。不一会儿,紫色的薯堆便如小山般隆起,村民熟练地分拣、装袋,脸上的笑意与晨光交相辉映。这一幕丰收图景的背后,是毕家湾村以特色农业破局,用紫薯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往年收红薯全靠人工,一亩地要几个人刨上大半天,腰酸背痛不说,还容易碰伤薯块。今年这机器一上,很快就收完了,刨出来的紫薯又整齐又完整,损耗率比人工低!”站在田埂上,看着采收机有条不紊地作业,过风楼镇薯玉鑫农家庭农场经营主严正梅难掩喜悦,她手里捧着刚采挖的紫薯,表皮光滑、分量扎实,“你看这品质,虽然今年受秋淋天气影响,亩产比去年少了不少,但依然能稳定在3000公斤左右,而且糖分和花青素含量一点没降,采购商一看就相中了。”
今年9月,商南县遭遇持续秋淋天气,连绵的雨水让不少农作物受灾。“那段时间我天天往地里跑,就怕紫薯烂在土里。”严正梅回忆道。为了减少损失,她紧急联系农业技术人员,采取开沟排水、覆盖地膜等措施,还组织村民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降低病害风险。“虽然最终亩产略有下降,但好在我们提前做好了防护,加上紫薯本身耐旱耐涝的特性,总体损失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她说,更让她安心的是,早在秋淋天气来临前,湖北、山东的采购商就通过当地农业合作社联系到她,提出要实地考察。
“采购商来的那天,我们一起到地里采挖取样,他们当场测了紫薯的糖分和花青素含量,又了解了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情况,没犹豫就签了订购合同,50亩紫薯全要了!”严正梅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全款预订的情况。以前卖农产品,要么收购商压价,要么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了稳定的订单,我们种紫薯也更有底气了。”据了解,这批紫薯将在一周内完成分类筛选,品相好的将直接进入湖北的大型超市和连锁餐馆,稍次一些的则会供应给农贸市场,部分还将被加工成紫薯干、紫薯粉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为何毕家湾村的紫薯能吸引外地采购商争相订购?答案藏在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品质里。紫薯又称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与普通红薯相比,它的营养优势十分突出——不仅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基础营养成分,还含有硒、铁元素和花青素这3种“明星营养物质”。农场技术人员介绍,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作用,还能增强免疫力;铁元素则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对预防缺铁性贫血至关重要;而花青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同时还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对抑制炎症和过敏也有一定效果。除了直接食用,紫薯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比如紫薯面包、紫薯蛋糕、紫薯奶茶等,甚至还能提取花青素用于化妆品、保健品生产,产业链延伸空间巨大。
在毕家湾村的紫薯种植基地里,现代化的种植和采收模式,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以前采挖紫薯,全靠人工用锄头刨,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损伤薯块,影响售价。现在我们引进了采收机,不仅省时省力,采挖的薯块完整度也很好。”严正梅算了一笔账,“机械采挖比人工采挖的成本要低很多,省下的钱,我们可以投入到种苗改良和技术升级上,形成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丹江两岸的山峦被染成金色,毕家湾村的紫薯田里,采收机仍在忙碌,村民的笑声在田间回荡,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一颗小小的紫薯,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正如严正梅所说:“只要我们坚持把品质做好、把品牌做响,这小小的紫薯,一定能成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让毕家湾村的未来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