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院长杨益民
本报记者 李小龙 黄朝梅 王天彤
秦岭深处,鹘岭脚下,山阳县人民医院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医疗专家,他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驻此地的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也是山阳县人民医院院长,他就是杨益民。
2024年6月,受医院委派,杨益民踏上了“组团式”帮扶的征程。从省级重点专科诊室到秦岭深处的县域医院,从专注临床科研的骨科专家到统筹全局的管理者,身份与环境的转变并未改变他的初心。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区,这位骨科专家带着一把手术刀、一颗赤诚之心,用脚步丈量着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以实干书写着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答卷。
“医”心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头一天做了手术,第二天我就能慢慢下床活动,一周后就出院了。”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鹃岭社区杨金成回忆起去年7月的手术,至今赞叹不已,“大城市的医生就是厉害,让我在家门口做了个大手术,疗效非常好!”
70多岁的杨金成老人被腰腿痛折磨4年,去年6月病情突然加重,右侧臀部、双下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不适导致行走困难,休息后也无缓解。他听说“组团式”帮扶专家、西安交大一附院骨科副主任杨益民在山阳县人民医院挂职,便慕名前来就诊,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
2024年7月4日,杨益民为老人作了详细的术前准备,通过耐心的解释沟通,打消了老人的顾虑,为其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这是我院骨一科开展的首例UBE手术,在杨教授的带教下,开展术前、术中、术后查房与护理,患者康复状况良好。”山阳县人民医院骨一科主任张愿说。
“UBE手术技术是一项新型微创术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的优势,既能以精准微创的治疗方式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杨益民介绍。
就在杨金成手术后不久,山阳县人民医院骨一科还接诊了一位危急重症患者。去年7月10日19时,52岁的患者熊某某从高处坠落,经诊断,为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高位截瘫、颈髓损伤及颈3左侧横突骨折,病情非常危重,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原先遇到这样的患者,都会将患者转往西安大医院救治,路途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入院后,杨益民迅速查看患者病情,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于次日上午为患者实施了颈前路颈4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转重症医学科治疗,最终恢复良好。
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山阳县人民医院骨科在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的救治领域迈上了新台阶,为县域颈椎手术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最大程度降低了此类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更减少了颈椎、高位胸椎等相关疾病患者外出就医的经济负担和奔波之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技术水平。
“杨院长到岗帮扶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实施了4例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刷新了县级医院脊柱内镜技术的纪录。”山阳县卫健局局长龚忠涛说,杨益民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带来了科学的管理理念,推动了医院学科建设,让老百姓就近就地就医,实现大病不出县、家门口“看得了、看得起、看得好”的美好愿景。
授人以渔,让技术扎根在秦岭深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益民深知,要确保县域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把技术扎根下来、让骨干快速成长,这正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团式”帮扶的初衷。
来到山阳县人民医院后,杨益民坚持通过教学查房传经送宝,与该院骨科的张愿、李满峰、杨有岗等医疗骨干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帮教当地医务人员。他不仅传递先进的医学理念,更着力优化整体诊疗流程,在提升医护人员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他们3位都是骨科的业务骨干,日常工作中,我会结合具体病例,为他们细致讲解诊断方法、示范操作技术,通过实战带教帮他们精进本领。”杨益民说。
为了让教学覆盖更广、实效更足,杨益民还推动构建起“线上+线下”的培训网络。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技术平台,山阳县人民医院搭建起远程教学体系,每月开展的线上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脊柱微创技术前沿知识;在微信工作群里,他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临床诊疗中的疑问,让优质资源真正触手可及。同时,他在朋友圈和个人视频号定期推送脊柱微创手术相关知识,甚至还会分享国内外最新学习信息,时刻为团队搭建学习平台。
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按下了“加速键”。杨益民结合当地医院骨科专业特点与自身专长,手把手带教3名业务骨干,积极开展脊柱疾病微创诊治等8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其中,微创脊柱内镜下减压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等项目,更是填补了山阳县乃至商洛市的技术空白。
“在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关键技术要点,如今可以独立开展微创手术。”张愿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喜悦,也折射出整个团队的进步。
帮扶以来,杨益民累计完成带教示范手术100余例,开展查房及病例讨论470余人次,门诊接诊患者50余人次。通过一年的带教,3名骨干医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点,可独立开展微创手术,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等我离开时,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务”,杨益民的这句话,正是他扎根县域、深耕帮扶的初心写照。
双向奔赴,用温暖写就民生注脚
为了让“帮扶”不止于“输血”,杨益民积极搭建桥梁,紧盯医院发展中的关键点,主动衔接西安交大一附院及省内多家医院资源,为帮扶医院争取技术支持与发展助力。同时,他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在院党委领导下深入调研、剖析问题,紧扣国家医改政策找准自身定位,挖掘特色发展路径。在他的推动下,医院圆满完成中组部“组团式”帮扶调研观摩活动,生动展示的帮扶成果赢得了组织部门及其他观摩医院的一致好评。
随着帮扶成效落地,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显著提升,选择留在当地就医的群众越来越多。如今在山阳县,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与省城三级医院同质的诊疗服务。这不仅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更有效降低了患者外转率和医保费用支出,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下沉的民生价值。
“能把自己的专长用到基层,充分服务于广大基层群众,为他们解除病痛,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更大体现。”杨益民说。
帮扶路上,山阳县人民医院的关怀成了温暖的注脚。“医院给我们每位队员安排了单独房间,有专门的通勤大巴接送,还请人专门负责三餐,真是太贴心了!”这些细节让帮扶团队真切感受到“帮扶一家亲”的归属感。
“一年帮扶转瞬即逝,使我收获颇丰,这段经历既是帮扶他人,更是自我成长。”杨益民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将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为山阳县群众的健康福祉倾注更多心力。
从省城专家到县域院长,身份在变,“让患者少跑路、看好病”的初心始终未改。杨益民用行动证明:“组团式”帮扶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以真诚与专业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扎根结果,让山里百姓看病不再难。这是一位骨科专家的“山阳答卷”,更是无数帮扶医者的共同心声。
如今,这位白衣执甲的医者正与他的“山阳徒弟”并肩前行,让“健康之光”照亮更多山乡角落。这束光里,映照着患者康复的笑脸,见证着本土医生的成长,更勾勒出乡村振兴中最坚实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