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州区

年产值破亿元背后的转型密码

2025-05-27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商州区尾矿库变身“绿色金矿”

  岭南佳泰公司ALC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巩琳璐

  5 月 23日,在商州区三一绿色建材示范产业园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只见机械臂灵活抓取尾矿原料,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块块轻质高强的ALC板材鱼贯而出。“这些建材的‘前身’是尾矿废渣,现在它们成了建筑市场的抢手货。”商州区三一绿色建材项目工作人员、陕西岭南佳泰建筑节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勇指着生产线介绍。

  这些看似普通的板材,实则是商州区将尾矿“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作为秦岭腹地的资源型城区,商州区曾因矿产开发留下12座尾矿库,堆放的尾矿不仅是生态隐患,更像是被锁住的“金山”。如今,这里正上演着“点石成金”的绿色转型奇迹——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昔日的尾矿库逐渐“蜕变”为绿色建材产业的原料基地。

  精准管控:“量身定制”尾矿库重生方案

  “未经治理的尾矿库就像悬在头上的‘堰塞湖’,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担心溃坝。”商洛市黄金煤炭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驻企帮扶包抓干部陈杰感慨地说。

  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难题,商州区开出“一库一策”的治理良方:投入596.3万元,完成8座尾矿库治理,从坝体加固到植被复绿,让昔日的“生态疮疤”变为今天的“绿色屏障”。

  对新建矿山,商州区立下“五同时”铁律:尾矿利用项目与矿山采选项目同步论证、设计、建设、验收、投用。在商州区尾矿资源基础数据库里,159万立方米可工业化利用的尾矿资源被精细分类,如同等待解码的“资源密码本”,为后续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不是简单填埋,而是把尾矿当作‘城市矿产’来经营。”商州区工信局负责人翻开数据库介绍,从硅质尾矿到金属元素,每一类尾矿都有对应的利用路径,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科技赋能:“废料堆”变身“聚宝盆”

  在商洛学院陕西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一场“取沙留金”的科技革命正在上演。科研人员通过新技术,像“筛豆子”一样分离出尾矿中的储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建立起“梯级提取有价金属+矿区生态修复+毒性资源封存保护体系”。这一体系实现尾矿分类多层次利用,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在源头遏制酸性水和重金属污染的同时,挖掘出废弃尾矿中蕴藏的新的经济价值。

  这种科技突破在岭南佳泰公司转化为直观的生产力。公司引入ALC(加气混凝土)和PC(预制混凝土构件)两条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工序全程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

  走进生产车间,10米高的自动化生产线轰隆作响,机械臂精准抓取钢筋网笼,激光在混凝土坯体上刻出定位线。“这些硅质尾矿、粉煤灰和工业石膏,经过高温高压蒸养,就变成了防火保温、隔音隔热的ALC板材。”马勇拿起一块板材介绍,每块板材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知晓“身世”,在建筑工地可实现精准施工。

  商州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广装配式建筑成套技术和工业云系统,设备安装、生产、物流全过程数字化驱动,实现设备运行自动化、生产智能化,产品轻质高强、防火保温、隔音隔热,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更让人惊叹的是“零废弃”生产模式:切割废料回炉再造,边角料变身原料,连混凝土浆体都能循环利用。

  产业升级:从“单打独斗”到“集群成势”

  三一绿色建材示范产业园的落地,标志着商州区尾矿利用产业进入快车道。这座陕南最大的绿色建材基地,每年消化20万吨硅质尾矿、2万吨工业石膏、3万吨粉煤灰,生产的ALC板材和装配式建筑构件供不应求,年产值已达2.6亿元。

  “原料本地供给率超80%,光运输成本每年就节约2000多万元。”马勇算了一笔经济账。

  产业集聚带来的不仅是成本节约,更是发展模式的革新。商州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把“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循环发展”贯穿施工全过程,统筹规划土地资源,优化生产线布局,采用下沉式设备安装和双层厂房设计,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通过集约化生产模式,全区绿色建材产业亩均产值突破1600万元,同步实现工程提速、成本降低和环境效益提升的多赢喜人局面。

  这种转型惠及的不仅是企业和工人,最明显的受益人还有当地群众。“以前盖房子像搭积木,现在是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技术工人孙新强见证了传统建筑业的蜕变——他从四处奔波的农民工,变身月收入5000元的产业工人,在家门口捧起了“技术饭碗”。

  46岁的张亚利是养护窑操作工,她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厂子开在村口,步行十几分钟就能上班,月薪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

  据统计,岭南佳泰公司70%员工来自本地,直接带动13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形成“产业兴村”的良性循环。

  “这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一场产业逻辑革命。”陈杰解释,商州区三一绿色建材示范产业园项目不仅实现“三废”零排放,每年可减少尾矿堆积约50万立方米,相当于腾退土地近百亩;生产的绿色建材可降低建筑能耗30%,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使商洛成为陕南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

  商州区以“精准管控+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组合拳,将2046亿元的矿产资源潜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从“守着金山讨饭吃”到“变废为宝闯新路”,商州区用实践证明,在秦岭腹地,守护绿水青山与创造“金山银山”并非单选题,而是可以互相成就的多选题,当科技的光芒照亮传统产业,当绿色的理念融入生产链条,一座城市的转型“密码”,正书写在秦岭腹地的山水之间。

  • 相关阅读
  • 释放消费潜力 促进提质扩容

      ——关于我市提振消费的思考  本报通讯员 苏洋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类惠民生、暖民...

    时间:05-27
  • “商州智造”亮相丝博会

      本报讯 (通讯员 董旦旦)在5月21日开幕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无人机、冷水鱼、蜂产品等代表“商州智造”的多种产品惊艳亮相丝博会,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届丝博...

    时间:05-27
  • 商州借势擘画产区融合新蓝图

      本报讯 (通讯员 郭乾琪)近日,商州区招商引资捷报频传:截至4月底,全区招商引资项目使用资金总额9.85亿元,同比增长72.03%。其中,省际使用资金6.26亿元,同比增长40.33%,占比超六成。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商州区以创新思维破题招...

    时间:05-27
  • 商州一村一社区获全国文明集体称号

      本报讯 (通讯员 郭乾琪)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商州区腰市镇江山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刘湾街道丹南社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腰市镇江山村以“道德银行”建设为抓手,创新推行积分制...

    时间:05-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