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娜和她的剪纸作品
7月17日下午,天气闷热。但商州区第二小学美术教师王利娜的工作室却门窗紧闭,没有一丝风吹过。“我怕风把我的剪纸吹坏了。”王利娜一边解释,一边用眼睛迅速地扫视了一下她工作室桌子上摊开的剪纸作品。
王利娜今年45岁,是市级非遗项目商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在她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红色、绿色和黑色的单色剪纸作品,有的用相框装裱了起来,有的用透明薄膜塑封过后粘在墙上,有人物、有十二生肖、有花草树木等,每一幅作品都惟妙惟肖,既像中国传统工笔画般线条精细流畅,又有卡通画的简约感。
王利娜坐下来,取出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手指翻飞间,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这是石榴花。”她轻盈地用手指翻动着刚刚剪好的作品。在她面前的工具盒里,放着五把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剪刀,有的用来剪大致形状,有的精雕细节。她眼镜下的大眼睛里充盈着笑意说:“这都是我自己打磨的,还有四五把自己打磨的刻刀,也是精雕细节的。”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州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王利娜介绍,石榴花、牡丹花、莲花、狗、鸡、老鼠等常见花草和动物,都是商州剪纸的主要题材。最初的剪纸,是用于红白喜事的装饰。王利娜从小学开始就看外婆剪纸,潜移默化之下,爱上了剪纸艺术,2000年正式开始自己的剪纸生涯,翻阅史料、系统学习商州剪纸的历史和文化,奔赴全国各地学习剪纸艺术,临摹各地剪纸大师之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每个地方的剪纸,都有自己的特色。”王利娜一边说,一边摆弄着手里的剪纸作品,如数家珍,“你看,这是贵州的猴子,背着背篓,因为贵州人爱背背篓,不像我们这里的猴子,一般都是金丝猴的形象;那个是河北的金蟾,背上有铜钱,寓意招财进宝。而我们商州的剪纸,就像西北汉子一样,一个特点‘拙’,不够精美,但也粗犷、豪迈。”
王利娜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创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时,在脑子里构思好基本的构图,就能直接剪出作品来。只有在创作大幅作品时,才需要先在有色纸的背面用铅笔画上底绘,再慢慢剪出各种形象。除了能清晰辨认出的柳叶纹、月牙纹、锯齿纹、水滴纹等剪纸元素符号,她的作品几乎可以看作一幅完美的绘画作品。而剪纸的装裱方法也和国画一样,用相框和卷轴装裱,再由喜欢的人进行收藏。
为了不让本地剪纸文化断层,王利娜创作了《商州八景》《秦岭四宝》等多幅以商州或陕西本地景物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将自己对家乡和剪纸艺术的热爱融会其中。
“商州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商州区文化馆非遗干部郭晓峰说。
据郭晓峰介绍,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1500多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见其影子。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商州剪纸作品图案内容丰富,反映了本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祝寿、饲养、耕作、收割、婚礼、祭祀等,其传统图案有莲花配石榴、莲花戏牡丹、莲生贵子、五蝠祝寿、福寿延年等等。每种图案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如:莲花配牡丹,寓意夫妻相亲相爱;莲花戏牡丹,心中很喜欢;蝠寓意“福”等。
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商州剪纸也在不断创新。剪纸艺人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开发出剪纸文创产品,如书签、扇子等,让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此外,商州剪纸还通过线上线下展览、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人们展示其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示商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了将商州剪纸传承下去,王利娜通过创设学校剪纸社团,教授100多名学生学会了剪纸,她工作室墙上的塑封十二生肖就是孩子们的作品。“今年的学生特别优秀,很有绘画天赋和创造力。尤其是一些男生,因为自主性强,很会创新。”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商州剪纸,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郭晓峰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张剪纸,剪出的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剪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商州剪纸这门指尖上的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