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商洛市“新时代好少年”陈泉州
本报记者 谢 非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商州区第六小学,有一位佩戴“红领巾奖章”三星章、手握多项科创奖杯的少年,用热爱与坚持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风采。他就是12岁的陈泉州,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更以全面发展的姿态成为校园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杆。
“机器人、毛笔字、画画、象棋、课外阅读……这些爱好让我的生活像彩虹一样丰富。”陈泉州笑着说。在他的世界里,科技与传统从未分家:指尖既能敲出机器人编程代码,也能在宣纸上勾勒出遒劲的毛笔字;既能在棋盘上运筹帷幄,也能在画纸上描绘天马行空的想象。
这些爱好不仅是陈泉州的“解压阀”,更成为成长的“助推器”。他积极参加征文、演讲、书法大赛,在笔墨与文字中涵养文化底蕴;通过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从《十万个为什么》到《中国少儿百科全书》,书本里的知识总能点燃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他说:“爱好让我更自信,也让我明白,学习不止一种模样。”
在学习的赛道上,陈泉州始终以“踏实”为座右铭。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这套雷打不动的学习习惯,让他的成绩始终稳居前列,多次获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但他从未止步于个人进步,而是主动当起同学们的“小老师”。“只要同学有疑问,他总能掰开揉碎了讲,直到大家都懂为止。”班主任这样评价。无论是数学难题还是科学原理,陈泉州总能用清晰的思路帮同学理清逻辑,这份耐心与热忱,让他成为班级里最受欢迎的“小帮手”。
如果说多元爱好是陈泉州的“成长底色”,那么科技创新便是他最亮眼的“人生亮色”。他的“水火箭”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区级三等奖到市级一等奖,再到省级二等奖,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他对科学的执着。
在机器人大赛的赛场上,他更是连续两年斩获陕西省选拔赛小学组一等奖。从调试代码到优化机械结构,无数个课余时间里,他伏在书桌前,对着编程手册反复琢磨,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出智慧的节奏。“看到作品腾空、机器人按指令行动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这份热爱,让他在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举包揽市区两级一等奖,也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在家里,陈泉州是懂事的“小大人”,主动分担家务、照顾弟弟,用稚嫩的肩膀分担父母的辛劳;在学校中,他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带头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用行动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进步。
从科创赛场的奖杯到“红领巾奖章”的荣光,从班级里的“小老师”到科技小组的“领航员”,陈泉州用勤奋与热爱证明:“新时代好少年”,既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能在创新的天地里驰骋;既能传承文化根脉,也能拥抱科技未来。正如他所说:“每次看到作品获奖,特别有成就感,更加坚定了自己科技报国的理想。”这位逐梦少年,正以全面发展的姿态,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