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萌
在商州区大赵峪街道龙山村,提起监委会主任王兴民,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咱老百姓的好干部!”自2018年走马上任,七年时光里,他怀揣对乡土的赤子之心,把村民冷暖扛在肩头,用一桩桩实事、一步步脚印,在龙山深处写下了基层干部的担当答卷。
“不能让老人住得不安心!”刚上任时,王兴民走访五保户,看到几户老人的房屋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当即把修房这事攥在了手里。他跑部门、找资源,多方协调沟通,硬是为老人们建起了6间结实敞亮的新房。当老人们握着他的手,笑着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时,王兴民心里更坚定了:“履职为民,就得从群众最急的事做起。”
2019年,全区重点项目“万吨油库”落户龙山村,征迁成了绕不开的“硬骨头”。村民有顾虑、政策要讲透、诉求需回应,王兴民没打退堂鼓。他揣着政策文件,一家一户上门,坐在炕头跟村民算“长远账”“明白账”,耐心倾听大家的担忧,主动协调解决征地补偿、生活安置等实际问题。那段时间,他的脚步踏遍了涉及征迁的每一户人家,最终用真诚打消了村民顾虑,征迁工作平稳快速完成,为重点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
“要想富,先修路;要宜居,先筑基。”这是王兴民常挂在嘴边的话。2020年,他瞅准村里产业发展的“堵点”,多次跑到商山水泥厂协商,终于修通了进村产业路,让村里的农产品能顺畅运出去;同年,他又协调修建了小河桥,彻底解决了五个村民小组、三百多口人“雨天蹚水、晴天绕路”的出行难题。这座桥不仅连通了村庄的路,更连起了干部和群众的心,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它“放心桥”。
七年里,王兴民的“办实事清单”越列越长:2020年对接水利局,修复600米南平水毁道路;2021年协调修建3公里水泥路,让村民出行更顺畅;2022年新建177个卫生厕所,硬化十二组600米路基路面,村庄环境焕然一新;2023年修筑5公里河堤,为村子筑起防汛“安全屏障”;2025年又为村里装上70盏路灯,夜晚的龙山从此亮了起来……他的工作笔记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与待办事项;手机里,存着各个项目单位负责人的电话,随时准备为村里的事奔走。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不求名利加身,只求对村民问心无愧。如今的龙山村,路灯亮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兴民就像村里的那盏路灯,不仅照亮了龙山的夜晚,更把温暖照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间。他用七年躬耕证明:基层干部的价值,就藏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每一个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