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巧妇做花馍 非遗指尖传

2024-03-2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讯 (通讯员 谢 丹)花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制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月19日,在柞水县干佑街道皓月小区刘姨家里,10多名花馍手工技艺爱好者和有志从事该项技艺传承的中年妇女聚在一起,正参加花馍手工技艺培训。她们一起学习技艺、传承非遗,用多彩花馍“蒸”出幸福生活。

  “首先是揉面,面一定要揉软拉松,只有揉透醒透的面才能做出形状优美入口松软的花馍。”刘姨一边做示范,一边讲解,“通过切、揉、捏、揪、挑、压、搓、拔等手法,再配上模具、剪刀、筷子等工具,制作出形式多样的造型,充满个性和创意的花馍就制作完成了。”

  学员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培训氛围轻松活跃。“这些作品真是太漂亮了,蒸熟了都不舍得吃。”学员们边说边拿出手机给自己的作品拍照,发朋友圈。“学做花馍的过程太有意思了,我想学会做花馍,传承好这个传统技艺,也让我们这些家庭妇女有自己的爱好和手艺。”参加活动的王大姐高兴地说。

  柞水刘姨花馍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柞水发展初见成效。“花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年夜饭上,面鱼代表年年有余,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在祝寿、祝福和升学仪式中,花馍代表着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孩子周岁时,花馍虎虎生威,增添生气。”刘姨在培训中边讲解制作过程边给大家介绍花馍的意义,还“显摆”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这一年到头都在家里制作花馍并销售,下半年是销售旺季,一个月能赚一万元。”刘姨说,这门手艺让她既能做自己热爱的事,又能赚钱贴补家用,给她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幸福感。

  一个个在巧手中绽放的花馍,蕴含着丰富的柞水乡土文化气息,汇聚成民间习俗、文化遗产、乡土风貌。手工花馍成为三秦大地上的温情“宝藏”,也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非遗文化。

  • 相关阅读
  • 柞水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讯 (通讯员 梅林海)今年以来,柞水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开创新时代“三农...

    时间:03-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