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金米村:种下“金耳朵”收获好生活

2024-04-1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资料图片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智慧农业园(资料图片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习近平

我的心里话

  金米村监委会主任 江长宏

  我很自豪是金米村人,也在金米村木耳产业发展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真正把金米村的小木耳做成大产业,让小木耳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陕西日报记者梁少飞整理)

  陕西日报记者 魏 伟 梁少飞 王佳伟

  商洛日报记者 杨 萌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 丹 李字武 陈 铖

  四月的秦岭,草木葱茏,青山如黛。

  秦岭南麓群山环抱中的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陕南民居依山而建,一座座智能联动木耳大棚整齐排列,一朵朵木耳从菌袋里“破壳而出”……在这里,木耳产业越做越大,村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时,夸奖金米村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总书记的鼓励,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深受鼓舞。四年来,金米村人牢记嘱托,不断发展壮大木耳产业,信心满满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因“耳”结缘 幸福生活“种”出来

  3月26日一大早,阳光正好。见到王极东时,他正在大棚里查看木耳长势。

  “今年种了5万袋木耳,目前已全部挂袋,再过一个多月就能产耳。”王极东笑着说,“我种的木耳在村里并不算最多,因为儿子在外地工作,家里就我一个人,种多了管不过来。”

  四年前,村民王极东的日子过得还有些紧巴,在村民们眼里,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平日里笑容也很少。如今,跟着村里木耳产业走的王极东,不仅还清了20多万元的债务,而且攒下了一笔不小的存款,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人也变得健谈起来。

  要说王极东最爱聊的,当属他的宝贝疙瘩——木耳。

  “种木耳就像照顾孩子,适宜木耳生长的温度是24摄氏度,一旦温度高了,木耳就会‘发烧’,反之温度低了也会‘受寒’。我经常来大棚里试试温度,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王极东轻轻拍了拍身边的菌袋,笑呵呵地说,“木耳一年收春秋两季,现在是春季木耳,生长周期比秋季要长,质量好,同时还能多摘一到两茬,所以更得好好照顾这些‘孩子’。”

  出了大棚,王极东算起了自己的“木耳账”:“种5万袋木耳,一年能挣将近4万元,再加上护林员的‘兼职’,一年就有5万多元收入……”

  “我们的木耳以前是卖不出去,现在则不愁销路,生活越来越好,我感到很幸福。”迎着阳光,王极东笑着说。

  从卖不出去到不愁销路,为小木耳保驾护航的,除了金米村的耳农们,村里的木耳种植技术员杜保全也功不可没。

  杜保全是黑龙江人,从小家里就种木耳。2017年,杜保全从东北来到金米村。那时,柞水县才刚开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

  “关于木耳种植,当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搞不明白,多亏了有杜保全技术员。”金米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明明说。

  在距离村委会不远的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智能大棚里,整齐排列着木耳菌包。养好的菌包经过刺孔、挂袋、浇水等工序,最终实现产耳。

  木耳种植方式的升级,让耳农陈庆海重新拾回了对木耳产业的信心。

  “小时候,我们家通过椴木种植木耳,产量低,挣不到钱。没办法,我就只能另谋出路,去矿上打工。”陈庆海说。

  2019年,返乡的陈庆海看到村里一座座新建好的木耳大棚,听着村干部讲解“借袋还耳”的零成本惠农政策,他说:“我决定再试试。”

  陈庆海没想到,不种不知道,一种吓一跳。“木耳产量大幅提高,带来的收入也十分可观,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得多。”陈庆海说。

  “从2020年以后,我是一年比一年挣得多。当年5月1日,我自己开了一家木耳门店,10月1日就去买了车。”陈庆海说,“真是小木耳大产业,给家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2021年,陈庆海更是放开手脚,种了20万袋木耳,当年就挣了15万元。

  如今,陈庆海不仅重新干起种木耳这个老本行,而且还做起了几个新行当。“我在农闲时,通过线上直播,向更多网友推荐家乡的木耳,同时我还负责帮村集体管理木耳。”陈庆海笑着说。

  陈庆海是金米村因“耳”结缘、因“耳”致富的一个缩影。

  2023年,金米村种植木耳600万袋,产量达50多万斤,160户群众600多人参与木耳种植,户均增收1.7万元。

  去年12月13日,一批从金米村发出的500公斤干制黑木耳,顺利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这是柞水木耳首次走出国门。

  “今年我们又跟商洛海关对接木耳出口。前不久,韩国客商也来调研了我们的木耳产业,他们很感兴趣,甚至想从源头上把菌包买回去,我们争取能达成销售合作。”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骄傲地说,“我们还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包装,就叫‘金米木耳’。”

让“耳”生金 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曾经,金米村的木耳产业只是零敲碎打、不成气候。

  如今,金米村外坐落着木耳菌袋生产工厂、木耳分拣包装工厂,村里建有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种植基地,还有游客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与体验采摘服务……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3月27日,在苏陕协作金米木耳菌袋生产工厂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轰鸣作响,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育、出库……一袋袋木耳食用菌菌袋,被工人们装上货车,送往全国各地。

  金米村4组村民杨传霞,一边装袋一边说:“我在这里工作6年了,平均月收入3000元。工厂离村子不远,我能照顾家里,挣得也多。”

  “自动化机械设备能够极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每天能够生产菌袋1000万袋,产量不仅覆盖金米村,而且辐射至全县乃至省内。”工厂工作人员李大勇告诉记者。

  除了不断延长补足木耳产业链外,近年来,金米村还持续推进木耳菌种研发,扩大菌袋生产,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终端销售,金米村木耳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木耳附加值不断提高。

  四年前,金米村只有黑木耳,而现在已经种出了包括玉木耳、毛木耳等新品种。去年,金米村的木耳家族再添一员“致富大将”——“金木耳”。

  “金木耳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滋补品,还可以入药……”3月27日,在金米村金米智慧农业产业园,技术负责人陈盛林正在直播间里向观众介绍金耳产品。

  “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陈盛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牢记在心,通过直播电商,积极为家乡的木耳带货。

  “金木耳,原生长地在我国云贵地区。”陈盛林告诉记者,“鲜金木耳可以卖到38元一斤,而干金木耳的价格,每斤可达到190元至220元。”

  金木耳含“金”量高,其自然生长条件也较为苛刻。金木耳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空气中的湿度更是要达80%。

  2023年4月,首批6万袋金耳菌袋来到了金米智慧农业产业园。为适应金木耳苛刻的生长条件,金米村以科技为“媒”,让金耳与金米村来了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异地恋”。

  “园区内建设有木耳智能温室大棚3456平方米,辅助生产用房576平方米,木耳晾晒场3000平方米。”陈盛林介绍,“无论是金木耳的喷灌,还是大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整,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进行操作,仅需数人便可完成大棚的巡视管理工作。”

  “我们注册了‘金米缘’商标,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链,现在有鲜炖金木耳羹,干货黑木耳、香菇、玉木耳等产品。”陈盛林说。

  同时,金米智慧农业产业园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还提升了木耳的整体品质和口碑。目前,全村共有50多户耳农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技能培训、种植木耳等方式,实现了增收。

  为了做大木耳产业,金米村在延链补链上大做文章。“我们引入了多家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木耳产业的品质和产量,积极发展木耳深加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持续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陈明明说。

  目前,金米村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1个,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袋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

  “现在咱金米村集木耳种植、包装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全村650多人牢牢‘镶嵌’在了木耳产业链上。”陈明明乐呵呵地说,“通过延长木耳产业链来提升木耳附加值,大家在木耳产业上越走心里越踏实,小木耳真的‘长’成了大产业!”

以“耳”为媒 日子过得有盼头

  平坦干净的柏油路、窗明几净的房屋、整齐有序的木耳大棚、辛勤劳作的耳农……走进金米村,放眼望去,恰是一幅和美乡村美丽画卷。

  “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我们新修企业路3.5公里,生产路、河堤5公里,改造提升通村路,建设农业主题公园、生态主题公园,打造木耳规模化种植示范区、适老化社区、秦岭生态田园景观区……”3月27日,李正森笑着说。

  村子富裕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的生活焕然一新;山绿了,水清了,路宽了,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好起来了。

  “文化广场现在是个香饽饽,晚上大家在这儿跳广场舞、下棋,可热闹了。”村民周保林说,“村上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我们都积极参与,晚上村上还放公益电影呢。”

  当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从天边隐去,金米村的村民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来到文化广场固定银幕架前,等待观看电影。

  “我原本在矿山打工,在外头睡的都是草席,每年过完年就出门,腊月才回来。2019年,响应村里号召回来种木耳,刚开始只种了3.5万袋,没想到,收益很不错,然后就越种越多。”周保林高兴地说,“今年我种了5万袋木耳,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农闲了可以多陪陪家人,晚上到文化广场看看电影,或者去跑步长廊锻炼身体,收入多了,心里面也轻松许多。”

  小木耳开出了丰硕的花,村民的脸上乐开了花。谈及这些年的变化,村民王晗难掩心中的激动,“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金米村更富了、更美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在金米村,日子有盼头,人也更勤快,处处可见金米人埋头苦干、奋发向上的身姿。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之后,我们的木耳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在自己家办了个农家乐,专做农家菜,很受游客欢迎。我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王晗满脸喜悦地说,“这几年,村子发展旅游产业,我们农家乐还接待过来自非洲、塔吉克斯坦来的外国游客,作为金米村人,我感到自豪!”

  “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四年来,金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小木耳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耳朵”,不仅让种植户们鼓起了“钱袋”,更带动了村子产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管理种植水平和产品的研发力度,希望能出口木耳2万斤至3万斤。”李正森信心满满地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木耳种植户,还是农家乐经营户,都在讲述着新农人、新生活、新愿景。如今的金米村,田畴沃野一派欣欣向荣,一幅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群众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青山秀水间铺陈开来。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