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中国最北的南方古镇——

秦风楚韵 千年“凤凰”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中 本报记者 李小龙

2025-10-15 07:37:10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凤凰古镇街景。

  姜孝林讲述酿酒技艺。

  秋日的秦岭南麓,宛如一幅多彩的油画。社川河畔,柞水县凤凰古镇老街上的张记铁匠铺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打制各种铁器,年逾八旬的张绪明已是第五代传人,此时他打铁传出的叮当声在午后的时光里悠然回荡。

  柞水县凤凰镇,亦称凤镇,位于县城东南部,是陕西省首批确定的107个重点镇之一,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民俗文化艺术之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等多项荣誉。据《柞水县志》记载,凤凰古镇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凤凰古镇上,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徽派建筑如同往昔,已经风干的腊肉依然高高地悬挂在竹竿上,阁楼上的地板不时发出咯吱声,两只烛台在柜子角落静默着……一切都显得古老和沧桑,却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三河相聚 千年“凤凰”古韵依旧

  凤凰镇地处社川河、皂河沟、水滴沟三河出口交汇处“十字水”肥沃的三角洲上,山水环绕、林木葱翠、气候宜人。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这里便有集市,而在清顺治年初,河南、湖北等地的商人看中了此处水运交通便利的优势,纷纷来到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民初,各类商埠字号、钱庄已经遍布街巷,市井繁荣,凤凰镇逐渐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在当时有柞水“小上海”之称,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力驮转至此,再经水路沿汉江运到汉口,而江南的丝绸、稻米也经水路运来,然后从旱路翻越秦岭送入关中。

  9月底,记者漫步凤凰镇老街,看到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造纸坊、铁匠铺、药铺子、丝织店比比皆是。

  “千百年来凤凰古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居民在长期的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古镇特殊的‘秦风楚韵’地域文化特征,文学艺术、特色饮食、民俗风情薪火传承,保留至今的渔鼓、汉调二簧、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凤凰镇移民宗源的文化烙印,特别是柞水渔鼓享誉省内外,已被列入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袁正博介绍。

  据悉,2003年9月,凤凰古镇被列为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3年,凤凰古镇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

  古建留痕 见证古镇前世今生

  9月25日,老街中部一座巍峨醒目的徽派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就是凤凰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闻名遐迩的“丰源钱庄”。

  据记载,在商贸活动最繁荣的清道光年间,整个古镇聚集了170多家商号。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际,湖北籍朝官张源奉清政府割地赔款之急需,从山阳县城来到凤凰镇西的马耳峡大银矿采矿炼银,再运至武汉银币铸造厂精制“元宝”“银圆”,送往朝廷赔款。为方便保管粗银和商人兑换,张源遂出资在凤凰镇建立“丰源钱庄”。据说当时大清国库中十分之一的银两均由此运出,“丰源钱庄”因此号称仅次于山西日升昌的全国第二大钱庄。

  造银发财之后张源迅速拓展经营业务,先后在山阳、商州以及蓝田葛牌镇等地设立了21个分号。其子张和亭以银钱捐任道台,时有民谣称“和亭从家到西安,沿途不歇他人店”,可见其家业之盛。后因朝廷禁开金银矿,加之张氏日渐骄奢淫逸,钱庄内部管理不善,经营遂每况愈下,至1931年,各处分号均被管理人侵蚀一空,“丰源钱庄”倒闭。

  20世纪90年代中期,柯姓家族通过拍卖购得这座古钱庄,经过多年的修葺补旧,这座穿越了近现代历史云烟的钱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原貌。

  在老街中段,记者看到门牌号为新春村365号的“茹聚薪老药铺”,这座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工艺精细的建筑为穿斗式徽派砖木结构,房子为三开三进格局,各院落不同造型的门窗、照枋、檐瓦、水漏等各具特色。该药铺第四代传人、今年67岁的茹远学正在给村民号脉诊病。“茹医生内科看得好,解决了附近村民看病的难题。”村民老王说。

  “‘茹聚薪老药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为迁陕第一代始祖黄德莽之子黄道开、黄道元出资修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名医茹含苓先生收购并创建了‘茹聚薪老药铺’。茹含苓长子茹先炎继承祖传药业医术,诚待患者,受到民众爱戴,被选为当地药行业的客头;‘茹聚薪老药铺’在红军长征时还曾是一个地下联络疗养站,红二十五军伤员在此暂住养病,药铺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设立为凤凰镇卫生院。此外,还有孟家大院、高房子、二郎庙也都是标志性建筑。”凤凰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介绍。

  凤凰古镇自明末以来三毁三建,但总体上保持着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142座1403间、古街10条、古巷道23条,这是陕西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落,也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其中以‘丰源钱庄’为代表的建筑群是陕西保护最宏大最为完好的古民居,被史学家称为具有秦风楚韵的‘江汉古镇活化石’。”袁正博介绍。

  多点开花 “农文旅+”铺就群众致富路

  “给菌袋开孔、挂袋这活儿干得值,在家门口一天就能挣270块钱左右。”9月25日,正在柞水县凤凰镇桃园村木耳基地干活的村民何福喜高兴地说。

  9月26日,柞水县凤凰镇镇长张大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镇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区域协同思路,以木耳产业为主,引进木耳啤酒等全产业链项目。同时,各村(社区)特色产业效益明显,碧根果、高品质蔬菜、鲜食玉米、天麻加工、五味子、连翘、中华蜂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主多辅”的特色产业格局,“农文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全镇板栗、核桃种植面积3万多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目前全镇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956亩,同时发展400座木耳大棚、近百处地栽基地集中种植和农户庭院种植的多类型种植模式,带动了500户村民种植木耳560多万袋,产干耳近25万公斤,通过劳务、分红等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张大雷说,此外,全镇还有五味子、滑子菇、连翘、中华蜂、传统古法酿酒等,形成了多种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的产业链群,实现了农村多元化产业覆盖。

  “买我家腊肉的都是回头客,有外省的也有咱陕西的,一年制作干腊肉1万多斤,年收入大概在40多万元。”村民徐丽在古镇经营着一家“徐记”手工作坊,主要通过线下销售腊肉、豆腐干、苞谷酒等当地土特产。

  “今年以来,凤凰古镇吸引西安及周边游客285.6万人次,带动辖区160多家餐饮、住宿等消费收入稳定增长,旅游带动收益1.6亿元,‘农文旅+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游’影响力不断扩大。”张大雷说。

  9月26日,记者在陕西省省级非遗工坊——柞水县凤凰镇博盛荣酒坊了解到,姜氏“酿酒技艺”第一代传人姜钦福1823年由山西杏花村迁徙至陕西山阳县,其掌握的一项古法酿酒技艺于1930年由第四代传人姜典和带到凤凰古镇,传承到姜孝林这代已有200多年历史。

  “目前酒坊年产量30吨,带动了周边400多户群众参与酿酒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并通过收购酒糟支持周边10多个村的养殖业发展;运营有‘牛背梁’‘秦凤凰古镇’‘博盛荣’3个系列7款白酒,其中‘牛背梁’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秦凤凰古镇’获得‘中国著名品牌’殊荣。”第六代传承人姜孝林说。

  “凤凰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和商贸重镇,镇内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是经济发达的强镇,更是具有人文灵气的富镇,在这里可以品味到歌亮、舞美、酒香,还可以体验到古朴、幽静、典雅的‘江南意境’,这里是最北的南方小镇,也是来陕西旅游最值得打卡的地方。”袁正博说。

  • 相关阅读
  • 柞水干群携手排险守护家园

      本报讯 (通讯员 姚晓萍 孙衍辉)“这雨下得人心慌,多亏你们来紧急疏通水沟,这下能睡个安稳觉了!”近日,柞水县瓦房口镇金台村独居老人樊成梅望着冒雨忙碌的包村干部激动地说。   连日来,面对持续的强降雨天气,瓦房口镇联...

    时间:10-15
  • 杏坪镇 木耳“链”起好日子

    近年来,柞水县杏坪镇锚定产业振兴核心目标,立足镇域实际深耕木耳产业,从单一售卖干木耳到推出木耳豆干等深加工产品,成功搭建起“田间采摘—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的升级产业链,让小木耳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大产业。...

    时间:10-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