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玲
△常湾村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全村蜂群规模1600箱,年产蜂蜜超1.2万公斤,带动40多户群众实现增收。图为9月9日,养蜂技术员在指导养蜂户查看蜜蜂产蜜情况。
初秋时节,走进柞水县小岭镇常湾村黄金移民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住宅,道路整洁、绿树掩映。广场上老年人翩翩起舞,孩子们结伴走向附近的九年制学校。“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楼房!”正在晨练的张大娘笑着说,“以前住在山沟里,出门赶集、看病都不方便。如今超市、卫生院、活动中心一应俱全,生活跟城里一个样!”
近年来,常湾村以移民搬迁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基层治理上持续发力,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常湾,让群众的家园更美、腰包更鼓、日子更甜。
建宜居家园
常湾村的焕然一新,源于一场扎实的人居环境与设施提升行动。村党支部书记党闯政介绍:“我们的目标很实在,就是让村民住得更舒适、生活更方便、环境更优美。这几年,村里下了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
聚焦基础建设与环境改善,常湾村近年来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370盏,新修通组路16.4公里,完成0.7公里产业路硬化,新建2座便民桥和1个运动广场,完成全村263座卫生厕所改造,新建1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公里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以前垃圾随风飘,污水靠蒸发。如今每户配发分类垃圾桶,每天专人清运。”村组网格员小王一边检查垃圾分类情况一边说,“我们还推出‘绿色积分’制度,正确分类可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
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常湾村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思路,积极推进“三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建设,对沿路住户墙体外立面进行涂白,墙面绘制具有秦岭特色的农民画,乡村文化韵味日益浓厚。
铺共富新路
常湾村依托本地资源,重点培育养蜂与制造业两大特色产业。
“我们村位于秦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到85%,蜜源植物丰富,天然适合养蜂。”养蜂大户张大妈一边查看蜂箱一边介绍,“目前我家养殖规模达200箱,年收入超过9万元。”
常湾村依托地理优势,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发展养蜂产业。截至目前,全村蜂群规模已达1600箱,年产蜂蜜超过1.2万公斤,并打造了自有品牌,通过“线下实体+电商”双渠道销往全国,带动40多户群众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通过养蜂实现就业转型。
除传统养蜂外,常湾村还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坐落于村内的柞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70亩,已引进博德曼、西冶等重点企业11家,产品覆盖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元件、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门类。产品主要依靠自主研发,配合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打造行业高端品牌,远销海内外。
“能在家门口上班真是太幸福了!”在园区车间工作的村民李娟笑着说,“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得多。”
铸善治之魂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常湾村通过机制创新,真正让村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张叔,您儿子的交通补贴已经批下来啦,月底前就能到账!”村组网格员小汪上门给村民张大爷带去了好消息。
常湾村将全村划分为11个专属网格,包括10个一级网格和42个二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全面实施“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同时担任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和便民服务等多重角色。
“我们建立网格微信群,村民有需求在群里喊一声,网格员立刻响应。”村党支部副书记介绍,“今年以来已代办群众事项136件,成功调解纠纷9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在移民小区的红白理事大厅,村民赵大哥正在为儿子操办婚礼。“在这里办酒席既体面又省钱,一桌不超过300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常湾村通过“一约四会”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重点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陋习,红白事统一标准、文明操办。
傍晚时分,村文化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妇女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妇女儿童之家玩耍,老人们在健身区活动。常湾村整合多方资源,建成集妇女儿童之家、图书馆、文化大舞台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村组建了常兴艺术社,每逢活动,村民自编自演,特别有凝聚力!”村文化管理员高兴地说。
夕阳西下,常湾村沐浴在霞光之中。移民小区广场上笑语不断,产业园厂房灯火通明……这个曾经的深山贫困村,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绘就出一幅业兴、村美、人和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