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 婷
“以前办场事,光是请客吃饭就得忙上三四天,既费钱又费力,现在社区提倡新规矩,简单办、用心办,大家反而更轻松了!”近日,柞水县下梁镇沙坪社区居民沈古丽的一番话,道出了近来社区里的新风气。今年以来,沙坪社区以“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让文明理念扎根居民心中,让社区面貌焕发新活力。
多渠道宣传 新风尚入脑入心
为了让移风易俗理念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创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居民微信群、社区公众号推送《移风易俗倡议书》《居民公约》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具体要求,搭配生动的漫画和短视频,让居民轻松理解新风尚;在社区公告栏、文化广场张贴宣传海报,组织志愿者入户发放宣传单,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讲解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危害,引导居民算好“经济账”“人情账”“文明账”。
“以前总觉得红白事办得热闹才体面,听了志愿者的讲解才明白,真正的心意不在排场大小。”近日,刚为儿子办完婚礼的社区居民白世全说,这次他响应社区号召,简化了流程,全家人都觉得更有意义。居民李建国也深有感触:“前阵子我母亲过寿,本想摆几桌请亲戚,志愿者上门讲了新风尚后,我就买了个蛋糕,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长寿面、聊家常,老人说这是她过得最舒心的生日。”
建章立制 新规矩落地生根
为了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党员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议制定《沙坪社区移风易俗倡议书》,对红白事的宴请规模、随礼标准、办事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成立由老党员、乡贤、居民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在居民有办事需求时主动上门提供指导,及时劝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行为。
社区还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对践行新风尚的家庭予以表彰奖励,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看到邻居家代福香因为新办喜事被评上了‘文明家庭’,我们都觉得这样的风气值得学!”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社区里比排场、比浪费的少了,比文明、比和睦的多了。
去年冬天,居民李金香家的老人去世,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忙,按照简办标准从简处理,不仅节省了近2万元的开支,还避免了亲属因“讲规矩”产生的矛盾,李金香感激地说:“理事会既帮我们守住了孝心,又守住了和睦,这规矩立得太及时了!”
丰富活动 新文化浸润生活
为了让移风易俗融入日常,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通过举办“移风易俗宣讲会”,邀请居民分享身边的文明小事;组织“幸福餐桌”活动,大家自带家常菜欢聚一堂,既增进了感情,又杜绝了铺张;开设“新市民大讲堂”,通过讲解传统美德故事,引导居民传承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社区还定期举办“邻里互助日”,居民们自发形成帮扶小组,谁家有红白事,大家主动搭把手帮忙布置、照看,不用再花钱请人,既节省了开支,又拉近了距离。不久前,居民夏飞家娶媳妇,邻居们主动帮忙搬桌椅、打扫卫生,婚事办得简单却热闹。夏飞说:“以前办事靠花钱撑场面,现在靠邻里情暖人心,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今的沙坪社区,红白事简办成为共识,邻里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社区广场上跳舞的老人、看书的孩子、聊天的居民,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这两年社区的变化,说起来能列一长串。”沙坪社区党总支书记代邦良笑着说,“首先是‘钱袋子’鼓了,以前一户办红白事平均要花五六万元,现在大家办红白事标准降了,家家户户都省下不少钱,有的用来给孩子上学,有的用来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其次是‘人情债’少了,过去一年随礼要花几千甚至上万元,现在随礼标准降了,大家不用再为面子硬撑,亲戚邻里间的交往更纯粹了;最关键的是‘心气儿’顺了,以前因为办事讲排场、比阔气,邻里间难免有矛盾,现在大家都按规矩来,争吵少了,互帮互助多了,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