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从有明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明星了。所以就有些清高,老端着。”冯小刚说。个性也就有了被名气的光环保护的机会。
可对于喜欢的角色,他不这样。
1994年,冯小刚为电视剧《一地鸡毛》选角,这部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作品,说的是曾经心高气傲的主人公小林,如何从刚到机关时的执拗,到慢慢被日复一日的琐碎磨平,最终适应了,然后游刃有余了。最后他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乐趣,应付自如。
开始时,冯小刚担心,他认识的执拗的陈道明能演好在平淡中逐渐失去棱角的市井小人物吗,“他低得了头吗?别拍出来像皇上微服私访”。
陈道明看出了这个怀疑。一天晚上他约导演去家里聊聊。桌上一瓶二锅头,没有菜。陈道明从不喝酒,更反感喝醉了互相称兄道弟的情景。那时的他坚持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
“我喜欢这个人物,一切不在话下。这次我听你的,你对小林这个人物有什么要求?”他主动表明。
“只要你不端着,一切包在我身上。”冯小刚说。
“就照你说的办。”
一瓶二锅头、一个角色、一部剧本,两个人,聊到天亮。
这也是冯小刚唯一一次见到陈道明喝酒。
《一地鸡毛》拍摄中,冯小刚看到陈道明的确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在镜头外也是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任何事都有商有量,“完全找不到陈道明的影子了,就是一个活托的小职员。”
可戏一拍完,吃散伙饭当天,连过渡都没有,“唰地”他就离开了小林,那种不阴不阳的表情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这种主动,之后还有过,即使在他更头牌以后。也是对冯小刚,汶川地震后不久,得知冯小刚在筹备《唐山大地震》,陈道明对导演表白,“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费去演。”
30年的游离和较劲
陈道明演艺生涯32年,一直警惕地与自己工作的圈子保持相当的距离,却也始终站在一线最贵男演员之列。
当年一起拍《一个与八个》的小伙伴们,在这之后的30年间,潮起潮落,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时代的姿势,以不同面目、态度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中。张艺谋在这些年间,完成了从摄像到导演的转换,从文艺片导演到商业大片导演,并通过早期在国际获奖的文艺片和导演2008北京奥运会跻身世界导演的行列。影片中的导演和同期演员,除了陶泽如还活跃圈内,其他都早已远离了观众的视线。
曾经同时期的当红小生唐国强、陈宝国、李幼斌、王志文、濮存昕、张丰毅,也都相继或多或少淡出影视圈。只有陈道明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始终只执着地和他的角色较劲,甘心演着电视剧。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导演沈严也是陈道明的朋友,经常看到制片方拿着剧本去陈道明家,反复磨他,为了让陈道明答应。陈道明的标准很明确,“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接都不会接,剧本里有太多扬恶的东西我干都不会干”。而如果看中的角色,自降片酬补贴制作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影视圈其他演员中还真不多见。
他对表演较真的程度在圈中也是出了名。陈道明说,自己的创作习惯是导演可以无限拍,从拍《围城》那会儿就这样。导演即使说“OK”,他也再给你来条别的表演方式的。同样的情节、位置,他会给出“大”“中”“小”不同的尺度分寸的表演,把几种状态都演出来,“赤橙黄绿蓝青紫,最后导演来选择。”
因此,哪怕是《建国大业》中,给人敬个礼,他也要在50秒钟的平台上做得与别人不一样。光是服装他就要求重做了两遍。“凡是示人的东西,你尊重了它,它才尊重你。有的人爱这个职业爱赚钱、爱出名,这都没错,但尊重这个职业比爱这个职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