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研究院”昨天发布信息,历史学界泰斗、人文组院士何炳棣在美国西部时间2012年6月7日,病逝于加州,享年95岁。
消息传来,很多曾受益于何炳棣学术的学者和读者纷纷在微博上留言表达哀思。作家岳南说:“此人算是美籍华人中比较拿得出手的一个。” 一位署名邹永华的旅美华人如此描述对何炳棣其人其书的印象:“何先生《读史阅世六十年》适合打算走中规中矩道路的学生阅读。……简单讲,他(何炳棣)从小设计的道路是考清华为出国;博士攻读西洋史为的是毕业后研究中国史。很少见到人生规划那么长远并且坚持的人。”包括《文化纵横》主编高超群、《南方都市报》阅读版编辑戴新伟等大陆学者、媒体人,纷纷对何炳棣的去世感到惋惜。何炳棣是继黄仁宇、唐德刚后,又一去世的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名教授学习。何炳棣在晚年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费了相当大的篇幅记述1930年代的清华大学,他在垂老之年这样深情地追忆:“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天堂不但必须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物质资源,而且还须能供给一个精神环境,使寄居者能持续地提升他的自律意志和对前程的信心。几度政治风暴也不能抹杀这个事实:我最好的年华是在清华这人间‘伊甸园’里度过的。”
何炳棣曾在一次接受《新京报》越洋电话专访中,陈述清华学派或者说清华精神对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是在蒋廷黻先生(1895-1965;1923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近代外交史权威,1935年冬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后任外交要职)主持下发展的。蒋师认为治史需兼重社会科学,在历史领域内,主张先读西洋史,攫取西方史学方法和观点的长处,然后再分析综合国史上的大课题。治中国史应该考据与综合并重。当时考据方面有1920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硕果仅存的陈寅恪。综合方面,蒋师请到清华学堂出身、任职武汉大学的雷海宗先生(1902-1962,1927年芝加哥大学博士)主授宏观中国通史。雷师西洋上、中、近古及宗教史、历史哲学的根基深厚,对当时风靡全球的施本格勒的文化型态史观加以必要的修正之后,应用于国史的分期与诠释,更能启沃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正是清华大学优良的教育,为何炳棣日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华裔历史学家奠定了基础。
1938年,何炳棣大学毕业后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6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 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t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87年退休。何炳棣1966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
20世纪50、60年代,何炳棣致力于明、清两朝帝制中国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并旁及会馆制度的研究,所作《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及《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1962)两书,已为国际学术界奉为经典著作。前者另辟蹊径,重建中国人口的历史真貌;后者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其研究方法为社会流动的历史研究建立最重要典范。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何炳棣的兴趣转移到中国古代史,其中国文化的起源之两本力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1969)及《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1975)均详论中国文化的特征,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中研院”认为,何炳棣的治学眼光非比寻常,对中国历史文化关注广阔,气象浩瀚;解释屡创新意,撼动学界。他对学术研究热忱,数十年如一日,临终前,仍于病榻中校阅其有关老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