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源于京剧人物的食谱。糖拌西红柿:大雪天,昭君披着大红披风出塞;红烧鱼:美人虞姬乌江自刎,穿着鳞甲倒下后就下了锅;糖葫芦:穆桂英头上的头饰越看越像一串串的山里红;火锅:大人物聚会的时候又到了,群英荟萃,火锅开会……
当然,没有人真的吃过“拔丝齐天大圣”、“周瑜奶油冰淇淋”,也不知道“矮虎橙子”和“白袍饺子”是什么味道,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出自网友“胖不墩儿”的笔下。她从京剧人物的特征出发,把人“通感”成了卡通版的食物。于是一身黄衣的黄忠成了老玉米,几个白衣的武生就是那冬至夜里的饺子。这一系列京剧美食的画作在网上引来了众多拥趸,网友称之为“舌尖上的京剧”。
“胖不墩儿”最初画过一个京剧系列漫画《说段京剧你听吗》,画的都是京剧故事。画《穆柯寨》时,其中一个情节是孟良和焦赞被火烧,“胖不墩儿”就把两员大将被火烧后的样子画了出来,戏称其为烤串。就这样,“舌尖上的京剧”的第一幅作品“焦孟烤串”应运而生。
身为“80后”,“胖不墩儿”却爱上了大部分年轻人并不追逐的古老京剧,追溯原因是因为从小爱听评书,后来发现京剧里的故事和评书相似,转而爱京剧。虽然画作被评价为“卖萌”、“搞笑”,但一共18张的“舌尖上的京剧”,每一张都严格按照舞台上人物形象而画。“京剧已经很美了!”她感叹道。
“胖不墩儿”说:“我比较反对没底线的创新,把各种现代元素加进去,不管是不是适合京剧。去年看过一场演出,新编《霸王别姬》,导演为了创新,牵了真马上台,演员摸马的时候战战兢兢。还把花脸的霸王弄成了红脸。京剧脸谱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和改良,有很多讲究和文化在里面。红脸一般是代表忠义比如关羽,霸王可跟忠义不沾边儿。”
“舌尖上的京剧”火了,年轻人突然发现,印象中只会咿咿呀呀的京剧原来也可以这样有趣。“很多人跟我说,看了漫画后想去了解京剧了。有位记者采访我之后,天天学着看京剧。”“胖不墩儿”说,“京剧是好东西,只是年轻人缺乏接触的途径。如果进剧场看几场戏,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正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上学的许晓雯是一位京剧爱好者,因为外公、外婆都是梨园行的人,从小就对京剧耳濡目染。看到“舌尖上的京剧”,她大呼“特别萌”:“第一张是表情严肃的人物画,第二张就是下锅的,对比强烈!京剧本来就是很轻松的,有的剧目也很民间。这些可爱的漫画符合京剧在我心中的形象,况且这种形式对京剧艺术本身并无破坏。”
不过,清华大学艺术团京剧队的老队员侯乐对这组漫画“没什么感觉”,一是因为她并非“只要跟‘戏曲’沾点边儿的东西都喜欢”,二是因为看了多年日本和欧美漫画后,“舌尖上的京剧”从美术角度也并不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曾是京剧队的人,但侯乐的想法可能与大部分年轻人相似,戏曲非吾爱,漫画也一般,要靠“卖萌”吸引人,京剧还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