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条曝光跨年夜晚会明星出场费动辄数百万元的微博下,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小生演员姬鹏评论道:“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费100元(鼓掌表情)。”姬鹏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看戏的年轻人不少,但和其他文化领域相比还是少数。京剧演员的收入,基本也就是打工族的水平。”
姬鹏也想过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京剧:“可以从应节戏入手,比如八月十五就演《嫦娥奔月》,端午节就演《白蛇传》,七夕就演《牛郎织女》,大家也许会对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感兴趣。然后再把京剧元素用到服装、食品、百货上……”
事实上,Q版的京剧人物早已出现在各种文化商品上,京剧脸谱也是颇受欢迎的装饰元素,可京剧,连同其他更沉默的传统戏曲,依然难以点燃年轻人的热情。许晓雯说:“萌漫画只是一块敲门砖,想真正让人了解京剧,还是要深入到艺术本身,这也是普及京剧比较难的部分。”
昆曲似乎是个例外。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捧红了比京剧更加古老的昆曲,“白牡丹”使得看昆曲一度成为年轻人时尚浪漫的娱乐活动。许晓雯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形式挺好:“最起码没有完全推翻昆曲本身的艺术规律,没有乱来,只是水平、档次差着。但它带给年轻人的视觉享受,是使他们走近昆曲一个很好的开端。”
但侯乐觉得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并不是因为昆曲本身。“如果不是小时候受过长辈影响,长大之后再喜欢戏曲的年轻人,据我所知很少,有的话大部分就是喜欢‘白牡丹’的这批人。因为它的演员化妆和舞美,比较接近于穿越小说的封面,或者女性像网游的宣传海报,所以能吸引这个类型的读者。他们同时也喜欢穿汉服、看穿越剧。”
侯乐心目中对戏曲发展的理想模式,是能用戏曲的“美”对年轻人起到教育作用。“西方的教育方法中,父亲会跟儿子一起,花一个暑假时间亲手盖起一座小木屋。清华京剧队之于我,就是在课堂之外‘盖小木屋’的地方。几个年轻人一起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无论这件事情是做陶器、盖房子还是排练一台戏,都是非常好的。”侯乐在台上演戏时,也很希望台下观众越多越好,演员的心理大概都是如此,但“从美育的角度来说,观众多少并不是很重要”。
侯乐说,喜欢戏曲是种很私人的情感,“也许突然看到某个演员的某个神情很像自己的梦中情人,从此开始迷这个演员,然后开始迷戏曲”,所以并不需要外力置喙太多。“胖不墩儿”的漫画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了京剧,至于结果如何,她也坦然道:“接触过后,喜爱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喜爱,不喜爱的也不必强求,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不过,“70后”的侯乐也发现,如今京剧队中“80后”、“90后”的学生们,不仅人数比自己当年在队时多了不少,艺术水准也强得多,“生活好了,才会有更多家长送孩子从小学京剧”。
萌漫画也好,青春版也罢,也许都只是传统戏曲的一点调味料。“舌尖上的京剧”能在深夜挑逗下读者的“味蕾”,并普及了京剧知识——《白蛇传》中白娘子穿白衣、许仙穿紫衣、小青穿青衣——于是才有了“白娘娘家的点心铺”中的“白小方、许紫薯、青小团”,再加上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本来不就是美事一桩吗?(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