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笑笑洽商版权——
前天,莫言年后在微博上首次发言,授权女儿代理自己作品的版权和其他合作事宜。
“根据我们的市场监测,莫言获奖以后,仅图书销售码洋就高达2亿!”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告诉记者,如果以最少10%版税计算,仅版税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这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企业一年的收入。“再加上影视、数字等各项版权,莫言需要一个经纪人来为他打理。”对于很多作家而言,既然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选,对“书商经纪人”又缺乏信任,选择自己的女儿或者亲人大概也是无奈之举。“我不当谁当啊!”女儿管笑笑曾这样告诉记者。
作家经纪人渐渐浮出
在国外成熟的作家经纪人制度下,一位作家往往是以绑定一位经纪人和一个出版社的形式来出版图书,而在国内现有出版环境下,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还没有见到专业的作家经纪人,很多知名作家所谓的经纪人只能算是助手或者助理。他们的职责往往仅限于帮助作家处理杂务,一些出版机构、网站和作家私交人士担任了作家经纪人的部分职责。
“不说娱乐圈,几年前,美术圈也有类似的经纪公司,他们包装一两个画家,就可以活得很踏实了。”黎波说,但是真正的文学经纪人或机构在中国并不存在,“作家相对画家人数多,出版社没有太多紧迫感,但是市场有这个需要,最近两年,出版社认识到了,开始绑定作家并开展全面合作,其实就是承担了部分文学经纪人的职责。”
书商做经纪人与作家利益形成冲突
黎波强调,国内的书商和出版社承担了部分经纪人的功能,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纪人,这是市场初级阶段的表现。在西方很多国家,作家经纪人经手已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必需环节。通常是作家把自己的作品交给经纪人打理,经纪人再代表作家去和出版商、影视制作人等谈判。
据称,在美国,大众图书市场超9成的图书都是以作家经纪人为中介出版的,其普及程度好比中国的二手房中介。正是因为“独立”,国外的作家经纪人在和书商谈判时可以显得很强硬,并且在图书销售过程中去书市中调查图书的实际销量,以免被书商隐瞒销量,克扣版税。但是在中国,“书商经纪人”是既当书商又当经纪人,这种“运动员和裁判”集于一身的模式,使得书商在担任经纪人时难免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作家的利益。
产业化程度低制约经纪人发展
近年,很多人士都在呼唤真正独立于书商的作家经纪人出现。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作家经纪人在西方遍地开花,而在中国却遭遇“难产”。黎波认为,由于我们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作家的商业价值还体现不充分,10%的佣金不足以养活独立的经纪人或机构。
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也认为,中国的出版界需要作家经纪人。而当下没有作家经纪人的原因,他认为是市场太小,“没有什么作家收入可以多到能够养活经纪人,作家年收入100万就可以上作家富豪榜了,整个行业的规模太小,国外作家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当然需要经纪人来打理了。”
另外,出版圈现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经纪人也不能够提供增值服务。”榕树下总经理张恩超就告诉记者,现在专业的经纪人太少,很多名家出版社疯抢,作家自己谈和让经纪人去谈,没有任何区别,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毕飞宇换过一次自己在国外的经纪人,之前的经纪人抽取10%的佣金,新的抽取20%。“但是抽取20%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远多于之前10%的那一个。”他这样解释换经纪人的原因。